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电话:0731-85863839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位置: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 考试技巧 > 自学考试公共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知识点及答案整理

自学考试公共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知识点及答案整理

整编: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 时间:2022-07-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题库知识点及答案整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

  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

  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中,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D.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 )

  A.不带任何偏见和经受住实践检验

  B.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C.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D.严密的逻辑结构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4.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 )

  A.理论前提

  B.理论核心

  C.理论品质

  D.理论特征
 

  二、简答题

  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

  6.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有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其中的代表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直接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

  三是科学社会主义,其来源是 19 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2.答案:A

  解析: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4.答案:C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故正确答案为:C。
 

  5.答案:(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2)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能够正确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充实和发展自己。(3)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评意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和科学的进步,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
 

  6.答案:(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通向实际生活(如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剖析)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引出的结论。这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7.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是( )

  A.辩证法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主义观点

  D.唯心主义观点
 

  8.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变化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广延性
 

  9.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10.“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 )

  A.持续性

  B.绝对性

  C.一维性

  D.伸张性
 

  11.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物质生产实践

  B.处理社会关系实践 C.科学实验

  D.教育实践
 

  12.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观点

  C.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D.本质决定现象的观点
 

  13.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4.唯物辩证法提供的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是( )

  A.逻辑分析法

  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

  D.精神分析法
 

  15.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16.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C.多种原因引起一个结果

  D.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7.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18.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

  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20.以下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

  A.白天与黑夜

  B.春夏秋冬交替

  C.摩擦生热

  D.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与自然界
 

  21.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 )

  A.辩证法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2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是( )

  A.主观精神的产物 B.客观精神的产物

  C.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 D.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3.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认识客观规律

  B.制定周密计划

  C.依靠广大群众

  D.参加社会实践4
 

  24.“揠苗助长”这个寓言说明( )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C.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如果违背规律,越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遭受的挫折和失败就越严重
 

  2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联系群众
 

  二、简答题

  2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三、论述题

  27.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案&解析————

  7.答案:D

  解析: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故本题选 D。
 

  8.答案:B

  解析: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9.答案:A

  解析: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故 A 符合题意。
 

  10.答案:C

  解析: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事物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所谓顺序性是指事物的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现有一个先后顺序关系。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既不是循环,也不是倒退,具有不可逆性。比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等。
 

  11.答案:A

  解析: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2.答案:C

  解析:破题点:“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本题选 C。
 

  13.答案:D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考生应识记本知识点。
 

  14.答案:C

  解析: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故本题选 C。
 

  15.答案:A

  解析: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事物的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矛盾双方的力量也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BCD 所述均不属于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故本题选 A。
 

  16.答案:B

  解析: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见微知著,防微杜渐,表明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故本题选 B。
 

  17.答案:D

  解析: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变化,是对原有度的突破。在事物渐进过程中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故本题选 D。
 

  1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辩证的否定的原理。解题思路:由关键词“批判继承”,考生应联想到辩证的否定。其余选项与批判继承无关,应排除。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19.答案:C

  解析:唯物辩证法中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揭示了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选项 D:内外因属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20.答案:C

  解析:考生应理解什么是因果联系。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常考的因果联系有:摩擦生热、热引起燃烧、燃烧导致爆炸。
 

  21.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现象是复杂多样的。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做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情况通常叫做假象。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故本题选 B。
 

  22.答案:D

  解析: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23.答案:D

  解析: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可以说,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参加社会实践。D 项最符合题意。
 

  24.答案:D

  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违背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揠苗助长”违背了客观规律。
 

  25.答案:B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故正确答案为 B。
 

  26.答案:(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27.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选题

  28.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说明( )

  A.认识是实践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29.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指出( )

  A.外部世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

  B.人们能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C.实践的成功能够证明认识正确

  D.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性认识
 

  3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客体的自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自由创造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
 

  31.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是( )

  A.主观认识

  B.客观认识

  C.感性认识

  D.理性认识
 

  32.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进行社会调查

  B.分析实际情况

  C.理论付诸实践

  D.总结经验教训
 

  33.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C.客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

  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34.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下列各项中,说法正确的是( )

  A.人认可的就是真理

  B.个人觉得有用的就是真理

  C.多数人坚持的就是真理

  D.实践中被证实的才是真理
 

  3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提出者是( )

  A.黑格尔

  B.费尔巴哈

  C.马克思

  D.恩格斯
 

  36.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一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

  D.一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
 

  二、简答题

  37.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38.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
 

  三、论述题

  39.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答案&解析————
 

  28.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需要”“推向前进”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故选 C。选项 A、D 说法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和目的,应排除。选项 B,题干并未体现对认识的检验,应排除。
 

  29.答案:C

  解析:(1)不可知论是一种错误的、消极的理论,它怀疑人的认识能力,不承认人类知识的客观性,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作用。(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以及哲学上的一切其他怪论。(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不存在根本不能认识的事物;现在没有被认识的事物,随着实践和人的认识的发展,将来总会被人们所认识。故 C 最符合题意。
 

  30.答案:C

  解析:速记关键词:认识本质是能动反映。人的认识就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和发展的。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
 

  3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区分。选项 A、B 为无关干扰项,应排除。
 

  32.答案:C

  解析: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选项 A,调查属于实践。选项 B、D,属于单方面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33.答案:D

  解析: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故选 D。真理不具有主观性,排除 A、B。C 项为易混淆项,排除。
 

  34.答案:D

  解析:解题思路:遇到真理问题,考生就要联想到实践。速记口诀: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提出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5.答案:C

  解析: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主要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进到认识论中来,从根本上解决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人们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36.答案:A

  解析: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选项 B、C、D 分别为主观的愿望、理论、臆造的规律,属于错误的说法,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
 

  37.答案: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而不是零散不全,必须合乎实际而不是错觉。二是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38.答案: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简言之,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实践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39.答案:(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它们的区别表现在: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它们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经验主义或者教条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成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40.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政治制度

  D.生产方式
 

  41.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

  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
 

  4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 )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对象的广度

  C.劳动者的素质

  D.劳动产品的质量
 

  43.在生产关系的构成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产品分配方式

  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44.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政府机关等设施属于( )

  A.社会存在

  B.上层建筑

  C.经济基础

  D.社会意识
 

  45.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第一阶段)。五种社会形态划分的依据是( )

  A.人的发展状况

  B.地理环境的状况

  C.生产力的水平

  D.生产关系的性质
 

  46.既承认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又承认历史发展的选择性,这属于( )

  A.历史唯物论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

  D.折衷主义观点
 

  47.“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说的是( )

  A.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没有差别

  B.社会发展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C.社会发展取决于主体自由选择

  D.社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48.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基本的动力是( )

  A.科学和技术

  B.广大人民群众

  C.革命和改革

  D.社会基本矛盾
 

  4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政治标准

  B.思想标准

  C.经济标准

  D.道德标准
 

  50.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 )

  A.社会改革

  B.阶级斗争

  C.社会基本矛盾

  D.科学技术革命
 

  51.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 )

  A.唯一形式

  B.基本形式

  C.辅助形式

  D.补充形式
 

  52.下列关于社会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社会改革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B.是社会制度的根本改变

  C.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D.一般不需要采取大规模的武装斗争
 

  53.唯物史观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人的价值追求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情感态度

  D.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4.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的主要缺陷是( )

  A.没有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B.只追究事物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C.没有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D.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
 

  5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还因为( )

  A.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能推动历史进步

  C.人民群众的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

  D.人民群众的活动是不受历史条件制约的
 

  56.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 )

  A.一切为了群众

  B.从群众中来

  C.一切依靠群众

  D.到群众中去
 

  57.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该坚持( )

  A.历史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

  B.现实主义的原则和精神分析的方法

  C.历史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D.现实主义的原则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二、简答题

  5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9.简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

  60.简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
 

  三、论述题

  6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案&解析————

  40.答案:D

  解析: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选项 A、B、C 对人类社会发展有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应排除。
 

  41.答案:D

  解析:意识形态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具有一定的阶级性。非意识形态自身没有阶级性,可以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和各种经济基础服务。数学属于非意识形态。故本题选 D。
 

  42.答案:A

  解析: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针对本题,可进一步理解为劳动工具能衡量生产力水平。所以选 A。
 

  43.答案:D

  解析:选项 A、B、C、D 均属于生产关系的内容。但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故正确答案为:D。
 

  44.答案:B

  解析: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范畴,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
 

  45.答案:D

  解析: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五种依次更替的社会形态。
 

  4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历史唯物论的观点。解题思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二者的统一,这是历史唯物论观点。故本题选 A。
 

  47.答案:D

  12解析:解题思路:题干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说明了它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1 卷第一版序言中说:“我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者说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48.答案:D

  解析:破题点:最基本。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选项 A、B、C,科学和技术、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不是基本动力。故正确答案为:D。
 

  49.答案:C

  解析: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不能用政治标准和思想标准划分阶级。解题思路:经济标准决定了其他标准。助记:经济划阶级。
 

  50.答案:B

  解析: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选项 D 为干扰项,应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51.答案:B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从历史上看,暴力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故正确答案为:B。
 

  52.答案:B

  解析: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社会改革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社会革命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本题为选非题,正确答案为 B。
 

  53.答案:D

  解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4.答案:D

  解析:列宁指出,以往的历史理论在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有两个主要缺陷:“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 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只有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使我们能以自然科学的精确性去研究群众生活的社会条件以及这些条件的变更。”故本题选 D。
 

  55.答案:A

  解析: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选项 B:说法过于绝对,有的活动会阻碍历史发展。选项 C:不是所有愿望要求都是天然合理的。选项 D:人民群众的活动受历史条件制约。
 

  56.答案:A

  解析:破题点: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故正确答案为:A
 

  57.答案:C

  解析: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需要掌握几个基本观点和方法:第一,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作用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做阶级分析。
 

  58.答案:邓小平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它主要有三层含义:

  (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中。

  (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3)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59.答案:(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60.答案:(1)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

  (2)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认为历史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否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英雄史观。

  (3)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的历史,于是得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61.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民主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专业

  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单选题

  62.商品的二因素指的是( )

  A.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

  B.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C.价值和使用价值

  D.价值和交换价值
 

  63.商品经济是( )

  A.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B.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D.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6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 )

  A.市场供求关系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

  D.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6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二者成正比

  B.二者成反比

  C.二者总按相同比例变化

  D.二者总按不同比例变化
 

  66.从本质上看,货币是( )

  A.特殊的资本

  B.普通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

  D.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67.用于发放工资的货币执行的是货币的( )

  A.价值尺度职能

  B.流通手段职能

  C.支付手段职能

  D.贮藏手段职能
 

  6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

  B.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矛盾16

  C.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矛盾

  D.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69.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

  C.价值围绕商品价格波动

  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
 

  70.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

  A.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B.货币投入流通带来剩余价值

  C.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

  D.货币可以购买到生产资料
 

  71.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可表示为( )

  A.m∶v

  B.v∶m

  C.m∶(c+v)

  D.(c+v)∶m
 

  72.资本主义增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主要依靠的是( )

  A.延长工作日和增加劳动强度

  B.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C.增加工人工资

  D.提高劳动生产率
 

  73.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

  A.生产生产资料

  B.生产可变资本

  C.生产劳动力

  D.生产剩余价值
 

  74.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

  A.使用价值

  B.剩余价值

  C.价值

  D.交换价值
 

  7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数量构成上的比例是资本的( )

  A.有机构成

  B.价值构成

  C.技术构成

  D.数量构成
 

  76.在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形式是( )

  A.货币资本

  B.生产资本

  C.流通资本

  D.商品资本
 

  77.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 )

  A.流通资本

  B.商品资本

  C.货币资本

  D.生产资本
 

  78.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生产的( )

  A.全部剩余价值的总和

  B.全部生产资料的总和

  C.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D.全部消费资料的总和
 

  79.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是指( )

  A.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

  B.劳动资料部类和劳动对象部类17

  C.可变资本部类和不变资本部类

  D.固定资本部类和流动资本部类
 

  80.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方式是( )

  A.利率

  B.利息

  C.利润

  D.资本
 

  8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最典型的现象是( )

  A.生产过剩

  B.商品短缺

  C.长期萧条

  D.持续高涨
 

  82.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决定性的阶段是( )

  A.危机阶段

  B.萧条阶段

  C.复苏阶段

  D.高涨阶段
 

  83.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主要有( )

  A.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

  B.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

  C.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三种

  D.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和专制独裁制三种
 

  8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

  A.享乐主义

  B.拜金主义

  C.利己主义

  D.自由、平等与博爱
 

  二、简答题

  85.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86.超额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单个企业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吗?
 

  三、论述题

  87.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88.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89.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90.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
 

  ————答案&解析————

  62.答案:C

  解析: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考生应识记本知识点。
 

  63.答案:C解析:商品生产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活动,商品交换是商品的相互让渡或以货币为媒介的买卖,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内容,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就是商品经济。因此,商品经济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称。答案为 C。
 

  64.答案:B

  解析: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叫作商品的社会价值;而由各个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所形成的价值量,是商品的个别价值。我们通常所说的商品价值,凡不指明是个别价值时,都是指的社会价值。
 

  65.答案:B

  解析:劳动生产率越高,一定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价值量就越少;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所以,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故正确答案为:B。
 

  66.答案:D

  解析: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特殊商品。故正确答案为:D。
 

  67.答案:C

  解析: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支付工资是支付职能。
 

  68.答案:D

  解析: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69.答案:A

  解析: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商品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故本题选 A。
 

  70.答案:C

  解析:资本家要想有钱作为资本进行投资,必须占有大量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只能由工人的劳动力生产出来。所以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商品,或者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本题选 C。
 

  71.答案:A

  解析: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m 表示剩余价值,v 表示可变资本。
 

  72.答案:A

  18解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
 

  73.答案:D

  解析: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4.答案:B

  解析: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其他选项是指商品的价值,与资本积累无关。
 

  7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资本的不同构成之间的区分。

  (1)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作资本价值构成。

  (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作资本技术构成。

  (3)由资本技术构成所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有机构成,可用 c∶v来表示。选项 D,说法错误,没有资本的数量构成这一说法。
 

  76.答案:D

  解析:破题点:销售。在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职能形式是商品资本。故正确答案为:D。
 

  77.答案:D

  解析: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78.答案:C

  解析: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79.答案:A

  解析:社会总产品的两大部类是指: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以年为单位)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80.答案:B

  解析: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方式(借贷资本家通过让渡资金的使用权而获得职能资本家让与的部分剩余价值,所以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方式),本题选 B。
 

  81.答案:A

  解析: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
 

  82.答案:A

  解析: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
 

  83.答案:B

  解析:破题点:主要政体。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包括君主立宪制(主要形式)、民主共和制(主要形式)、专制独裁制。其中,专制独裁制存在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40 年代的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专制独裁政权目前已不存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包括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本题正确答案为 B。
 

  84.答案:C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故正确答案为:C。
 

  85.答案:(1)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也是抽象劳动。(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86.答案:(1)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个别企业率先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这个企业的资本家就会由于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而能够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即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于其他企业也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个别价值降低,因此单个企业不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87.答案:平均利润的形成及本质:

  (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是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即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商品价格的变化,从而影响利润率的变化。

  (3)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4)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
 

  88.答案:(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①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

  ②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89.答案:(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3)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我们知道,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所以,为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就必须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90.答案:(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道德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思想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

  一、单选题

  9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

  A.股份制实现的

  B.有限责任制实现的 C.参与制实现的

  D.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
 

  92.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是( )

  A.社会分工的出现 B.自然分工的发展

  C.商品经济的出现

  D.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
 

  93.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最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国际辛迪加

  C.国际托拉斯

  D.跨国公司
 

  94.垄断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

  A.垄断行为所创造的更多市场价值

  B.垄断企业在自由市场上的贱买贵卖

  C.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D.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95.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管理和调控( )

  A.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

  B.能够杜绝经济危机的发生

  C.会使其经济发展长盛不衰

  D.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96.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用多种手法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其中典型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是( )

  A.高价倾销发达国家的工业制品

  B.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性产品

  C.以占领殖民地的方式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

  D.打着“援助”的旗号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
 

  97.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 )

  A.产业资本的国际化

  B.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C.商业资本的国际化

  D.借贷资本的国际化
 

  98.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变化是( )

  A.社会的质变

  B.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C.根本性质的变化

  D.爆发式的质变
 

  99.列宁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社会主义的前阶”的是( )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国际垄断资本主义
 

  二、简答题

  100.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01.简述经济全球化的消极影响。
 

  三、论述题

  102.试述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输出资本的必要性、可能性及其对经济落后的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答案&解析————

  91.答案:C

  解析: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个人联合”实现的。
 

  92.答案:D

  解析: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上要求生产力和资本不断扩大规模、日益集中。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垄断产生的物质条件和基础。针对本题,D 选项较符合。
 

  93.答案:D

  解析:破题点:当代。当代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跨国公司。故正确答案为:D。
 

  94.答案:D

  解析:垄断利润归根到底真正来源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考生应识记垄断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故正确答案为:D。
 

  95.答案:A

  解析:本题 BCD 选项过于绝对,不能选。(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故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答案为 A。
 

  96.答案:D

  解析:破题点:“新殖民主义”。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是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故本题选 D。
 

  97.答案:B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故正确答案为 B。
 

  98.答案:B

  解析:目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已经发生了某些阶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国有经济、计划调节、福利主义、工人参与管理等都是这种非爆发式质变的开端,也都是阶段性部分质变的表现。故本题选 B。
 

  99.答案:C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故正确答案为:C。
 

  100.答案:(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也即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的经济形式。(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也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私人企业的外部起作用,通过种种方式来促进、诱导私人企业向既定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和调节。
 

  101.答案:(1)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在许多方面和领域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2)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与经济全球化同时发生。(3)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各个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相应的全球性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爆发全球性危机的风险有所增长。
 

  102.答案:(1)垄断阶段资本输出的必要性,在于大量所谓“过剩资本”的出现,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2)资本输出的可能性,一是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输出和经济侵略,使这些国家原有的自然经济逐步趋于瓦解,商品经济开始发展起来,并被卷入了世界市场。

  二是这些国家的劳动者出现了分化,劳动力市场出现,有充足而且价格很低的劳动力供给。

  三是这些国家基础设施的发展,铁路、公路、港口等发展近现代工商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已有所建设,为输入资本提供了一定条件。(3)对于那些处于较低发展阶段上的、经济比较落后的资本输入国来说,大量国外资本的输入,有两重作用。一方面,外来资本和生产方式的进入,促进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生长和发展,建设了一些近现代的工商企业和发展经济所必需的基础设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也给这些国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选题

  103.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是( )

  A.《共产党宣言》

  B.《法兰西内战》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D.《哥达纲领批判》
 

  104.列宁对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理论贡献是( )

  A.提出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C.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

  D.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
 

  105.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开始于( )

  A.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B.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

  C.新中国成立之后

  D.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国家之后
 

  106.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充分条件是( )

  A.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

  B.工人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107.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

  A.普选制

  B.一人一票制

  C.民主集中制

  D.党委负责制
 

  二、简答题

  108.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10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三、论述题

  110.试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主要内容。
 

  ————答案&解析————

  103.答案:A

  解析:本题简单且为易考点,考生应识记本知识点。1848 年 2 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
 

  104.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是列宁基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提出的,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有重大理论贡献。考生了解即可。
 

  105.答案:A

  解析:从十月革命到卫国战争胜利,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后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变成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

  106.答案:D
 

  解析:破题点:充分条件。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的阶级基础。仅有工人运动的发展没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指导是不行的。故充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故正确答案为:D。
 

  107.答案:C

  解析:本知识点为识记内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故正确答案为:C。
 

  108.答案: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

  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它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者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必须永葆革命性和先进性,直至实现共产主义。
 

  109.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经阶段。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的和社会的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2)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
 

  110.答案:(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

  (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肩负着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4)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的根本目的。

  (5)社会主义社会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6)社会主义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7)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8)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9)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全面进步,并最终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
 

  第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一、单选题

  111.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 )

  A.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B.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的社会形式

  C.人们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而成为普遍现象的社会形式

  D.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的社会形式
 

  11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存在的经济关系是( )

  A.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

  B.按劳分配

  C.按需分配

  D.市场经济体制
 

  113.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 )

  A.爱岗敬业的职业理想

  B.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C.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

  D.大公无私的道德理想
 

  114.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是( )

  A.完全实现公民的自由平等

  B.完全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C.完全实现国家的文明和谐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5.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B.人与自然资源的高度和谐

  C.人们道德水平的极大提升

  D.人们法律意识的极大提高
 

  116.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 )

  A.按生产要素分配 B.按资分配

  C.按劳分配

  D.按需分配
 

  117.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是在( )

  A.社会主义革命中实现的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的

  C.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实现的

  D.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
 

  118.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生活第一需要的社会是( )

  A.社会主义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人工智能社会
 

  二、简答题

  119.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120.什么是共产主义的精神境界?
 

  ————答案&解析————

  111.答案:A

  解析:马克思强调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考生应识记本知识点。
 

  112.答案:A

  解析: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本题选 A。

  113.答案:B

  解析: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故本题选 B。
 

  114.答案:D

  解析: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故正确答案为 D。
 

  115.答案:A

  解析: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故正确答案为 A。
 

  116.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
 

  117.答案:D

  解析: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完成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亦或是无产阶级专政建立,都没有实现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都还有阶级划分,也都还需要国家来调节阶级矛盾,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实现了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故选 D。
 

  118.答案:B

  解析: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劳动不再仅仅是一种谋生手段,而同时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劳动变为一种快乐,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19.答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1)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

  (2)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

  (3)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束缚。

  (4)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
 

  120.答案: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表现在多方面:人们树立了高度自觉的劳动态度,遵守社会纪律,团结互助,诚实友爱,完全从社会公共利益出发进行劳作和参加社会活动,人人都习惯于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人们既摆脱了封建的、保守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又摒弃了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意识,树立了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官网搜索

湖南自考本科网最新资讯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