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电话:0731-85863839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位置: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 考试技巧 >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考试科目00469教育学原理知识点复习重点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考试科目00469教育学原理知识点复习重点

整编: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 时间:2020-09-29

  00469教育学原理知识点复习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

  A.设立“学部” B.废除科举制度

  C.改“学部”为“教育部” D.设“京师大学堂” 

  2.普及教育的要求是在【C】被历史地提出来,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3.教育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B】

  A.一般属性 B.根本属性 C.特殊属性 D.不相关 

  4.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个人成长的作用是【A】

  A.深刻、长久 B.一般、短暂 C.深刻、短暂 D.一般、长久 

  5.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B】

  A.物质生活条件 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 C.文化背景 D.社会风气 

  6.在我国,“教育”最早见于【A】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A.《孟子·尽心上》 B.《说文解字》 C.《学记》 D.《劝学篇》 

  7. 在我国,“教育”概念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之事是在【B】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20世纪初 C.辛亥革命 D.解放初

  8. 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向现代转换的一个语言学标志是【C】

  A.设立“学部” B.废除科举制度

  B.改“学部”为“教育部” D.设“京师大学堂”

  9. 【B】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级,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一个标志。

  A.个性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学校教育 D.终身教育

  10. 教育学史上第一次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B】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1.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D】

  A.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B.上帝造人

  C.天降生民 D.《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2. 下列关于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概括错误的是【C】

  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B.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C.教育是永恒不变的范畴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13.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A】

  A.埃及 B.中国 C.印度 D.希腊

  14. 【C】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A.文字 B.有闲者 C.学校 D.教师

  15. 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B】

  A.元代 B.商代 C.周代 D.春秋战国时期 

  16. 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特点,这是【B】

  A.奴隶社会的教育 B.封建社会的教育

  B.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D.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17.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有【A】

  A.四书五经 B.七艺 C.六艺 D.骑士七技

  18. 普及教育的要求是在【C】被历史地提出来,并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19.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D】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A.普及教育 B.义务教育 C.教育机会平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0.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D】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规律 D.教育问题

  21. 下列哪一项不是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影响【B】

  A.物质生活条件 B.个人基本遗传素质

  B.文化背景 D.社会风气

  22.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C】的因素。

  A.关键作用 B.主体作用 C.主导作用 D.中立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

  A.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

  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 

  2. 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有【ABC】

  A.公共性、生产性 B.科学性、未来性

  C.国际性、终身性 D.革命性、全民性 E.个别性、知识性 

  3. 教育的社会性包括【ABCDE】

  A.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B.教育的生产性

  C.教育的历史性 D.教育的阶级性 E.教育的民族性 

  4. 简单地说人的身心发展包括【AC】

  A.身体的发展B.个体的发展C.心理的发展D.物种的发展E.群体的发展

  5. 作为文化一心理过程的教育的基本点之一“价值引导”意味着【ABCD】

  A.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

  B.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

  C.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D.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

  E.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

  6. 从教育阶段来说,教育制度的类型有【ABCE】

  A.学前教育制度 B.基础教育制度 C.高等教育制度

  B.D.职业教育制度 E.继续教育制度 

  7.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可概括为【ACE】

  A.双轨制 B.混合制 C.单轨制 D.复合制 E.分支制 

  8.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主要有【ABDE】

  A.神学教育目的论 B.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B.国家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E.教育无目的论 

  9.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ABCD】

  A.社会生产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B.社会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C.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D.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中介

  E.工场手工业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10. 我国德育的重点具体说应当包括或强调【ABCDE】

  A.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B.集体主义教育

  B.爱国主义教育 D.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

  F.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

  11. 美育的主要内容有【ABCD】

  A.艺术美育 B.自然美育 C.社会美育 D.教育美育 E.超美育 

  12. 杜威认为思维的阶段分为【ABCDE】

  A.疑难的情境 B.疑难的确定 C.提出解决疑难的假设

  D.推断每个阶段所涵的结果 E.试验、证实或证伪原来的假设 

  13. 本书中以师生双边活动平衡作用的方法包括【CDE】

  A.讲授法 B.参观法 C.谈话法 D.讨论法 E.陶冶法 

  14. 高中生的学习有以下显著特点【ABCE】

  A.选择性强 B.独立性强 C.自觉性强 D.目的性强 E.注重效率

  15. 社会存在主要从【ADE】影响人的意识。

  A.物质生活条件 B.环境 C.制度 D.文化背景 E.社会风气 

  16. 批判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BCDE】

  A.鲍尔斯 B.金蒂斯 C.阿普尔 D.吉普 E.布厄迪尔 

  17. 教育的文化功能表现在【ABCD】

  A.传递一保存文化 B.传播一交流文化 C.选择一提升文化

  D.创造一更新文化 E.发展一重组文化 

  18.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有【ABCDE】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均衡性 D.个体差异性 E.稳定性和可变性 

  19. 中世纪大学中比较著名的有【ACDE】

  A.巴黎大学 B.耶鲁大学 C.牛津大学 D.剑桥大学 E.波伦亚大学 

  20. 教育过程具体是【BCDE】

  A.教学过程 B.德育过程 C.智育过程 D.美育过程 E.体育过程 

  21.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这一概念强调了【ABCD】

  A.教育活动的实践性 B.教育活动的交往性

  B.C.教育活动的动力性 D.教育活动的社会性 E.教育活动的互动性 

  22.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有【ACE】

  A.教育者B.教育组织形式C.受教育者D.教学方法E.教育影响 

  23. 在教育学史上,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观点有【ABCE】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B.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教育的心理起源说D.教育的古猿起源说E.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24.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ABCDE】

  A.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B.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C.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E.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25. 根据生产关系标准,人类教育可以划分为【ABCDE】

  A.原始社会教育 B.奴隶社会教育 C.封建社会教育

  C.资本主义社会教育 E.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26.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D】

  A.教育水平低 B.教育没有阶级性 C.制度化教育

  D.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联系紧密 E.已有阶级性

  27.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具体体现在【ABCDE】

  A.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B.教育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

  C.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

  D.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E.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

  28. 欧洲封建时代的教育主要分为【BD】

  A.社会教育B.世俗封建教育C.宫廷教育D.僧侣封建教育E.侍童教育 

  29.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较之奴隶社会出现的新特征具体表现在【ABCDE】

  A.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B.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C.教育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D.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E.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教育经验、教育教学思想

  30.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特征有【ABCDE】

  A.教育目的是既要培养选拔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B.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C.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D.师生关系民主化

  E.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31. 现代教育的特征概括有【ABC】

  A.公共性、生产性 B.科学性、未来性 C.国际性、终身

  D.革命性、全民性 E.个别性、知识性 

  32. 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ABCDE】

  A.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B.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C.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D.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E.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3. 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CD】

  A.狄尔泰 B.利特 C.梅伊曼 D.拉伊 E.杜威

  34. 实验教育学派的代表著作有【ACD】

  A.《实验教育学》

  B.《教育实验学》

  C.《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

  D.《实验教育学纲要》

  E.《实验教育学提高讲义》

  35. 文化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有【ACE】

  A.狄尔泰 B.克伯屈 C.斯普朗格 D.梅伊曼 E.利特

  36. 互联网可能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至少有【ABCD】

  A.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使用信息资源的技能

  B.可以为学生建立起环球交流网

  C.可以增加学生接触世界的途径

  D.可以使得学生更勇敢、经常地表达自己

  E.可以对学生起到主导作用

  37. 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为【ABCDE】

  A.互相访问 B.建立通讯联系 C.举行家长会

  D.举办学校开放日 E.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三、名词解释 

  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2. 一般发展:继维果茨基之后,前苏联又一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1901~1977)卓有成效地研究了“教学与发展”这一课题。赞可夫把这种发展称作“一般发展”,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 

  3. 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这个学制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学校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 

  4. 教育目的:所谓目的,乃是人在活动开始之前和活动之中对于他所希望达成或获得的活动结果的一种设定。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由于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个根本问题,所以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

  5.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勒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沛西·能在《人民的教育中》提出,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他又说:“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也就是说,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6. 实用主义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的教育学,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等。 

  7. 个体的社会化: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

  8.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

  9. 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民族心理结构在教育上的反映。

  10.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即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摈弃,精华则有待发扬。这就需要教育对“文化”进行筛选,把经过“过滤”了的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以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11.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是说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认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对我们理解教育的作用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2.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13. 遗传素质: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体质的结构、形态以及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特别是脑机能的特点等。

  14. 单轨学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首先形成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以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

  15. 公学:是14世纪起,英国公众团体与一些私人集资创办的学校。其性质是私立的,最初招收一些平民子弟入学,后来发展为只招收上层社会子弟入学。其设备、条件与师资都很好,修业年限5-6年,课程设置主要是一些学术性科目,后期增加了一些自然科学和数学知识。该类学校与中世纪大学如牛津、剑桥等联系紧密,其毕业生大都升入大学继续深造,因而具有预科性质。 

  16. 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如英国、德国和法国。其特点是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他们受到比较高深的、完备的教育,以便成为生产管理、商业经营、科学研究和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人才,属于精英教育范畴。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学生读完初级小学之后,不允许进入文法中学或公学,只能进入高等小学或初等、中等职业学校,成为适合生产需要的工人。 

  17. 宏观教育制度:是指占据整个国家或地区教育系统核心位置的教育机构或组织系统及其一整套规范体系。

  18.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等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总的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19. 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

  20. 智力:实际上就是人的智慧能力。它可以表现为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各种认识方面能力的综合,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系统处理和加工信息的综合心理能力。

  21. 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22. 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

  23. 发散思维:就是人们常说的“求异思维”或“开放思维”,在这一思维模式之中,思维在一段时间中可以不拘一格地朝多种方向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和答案。

  24.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活动演进的历程。

  25. 讲授法:是以教师的语言作为主要媒介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

  26. 教育方法:为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

  27. 谈话法:是以师生交谈的方式进行知识教学和价值辅导的教育方法。其基本类型有两种:一是提问;二是对话。

  28. 教师:是教育者,是接受社会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的影响为其职责的人,也就是培养人的人。

  29.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根据社会需要,在学校中以接受特定影响、获得身心发展 任务的人,也就是教育活动的对象。

  30. 学生的年龄特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一定年龄阶段内,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本质的和典型的特征。

  31. 社会教育:主要指各种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配合学校对于中小学生所进行的教育。

  32. 社会风气: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或崇尚的思想和生活方式。

  33.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4. 人的发展:提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过程。

  35. 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

  36.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

  37. 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

  38. 社会的个性化: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39. 隐性教育制度:是指尽管没有像显性教育制度那样已经形成文字,公布于众,但实际上已经为人们所理解、认同和遵守的一些教育教学习惯。

  40.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际上是指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的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的完成这两个方面的实际作用。

  41.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手段等。

  42.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应当对突发性的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和随机应变的处理。

  43.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教育学家梅伊曼(E.Meuman,1862~1915)和拉伊(W.A.Lay,1862~1926),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实验教育学纲要》(1914)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44.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教育学的展望》(1950)、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45. 家庭教育情感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由天然的血缘关系产生的特有亲情,使得家庭教育往往比其他教育方式更有力量。与学校教师相比,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必然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使得自己的教育行为富于亲昵力与感染力,而子女出于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对来自他们的教育也往往在感情作用下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这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得天独厚之处,与相对严肃、规范的学校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但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也有可能走向极端,在子女的教育中产生负面影响:一是溺爱娇纵;二是简单粗暴。这两种极端在教育中都是很常见的,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目前在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相当数量的家庭是独生子女的条件下就更为普遍,应当特别加以注意,使家庭教育中的感情色彩产生良好效果。
 

  四、简答题

  1. 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答:访问内容通常有三个方面:

  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当然教师和家长各有侧重;

  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

  三是共同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

  2.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

  答:

  (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可能只靠学校的力量。社会和家庭配合协助学校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组织。一般由学校指派的教师、学生主要居住地区(村、镇、街道等)管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三结合组织的任务,主要是交换彼此的信息和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筹办并领导学生居住地区的各种校外活动小组;协商并解决各种勤工俭学、校外文娱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场地等事宜;制订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各方面处境不利学生的计划及措施等。

  (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杜绝并禁止所有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

  (3)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应当主动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服务。比如,从工厂、企业、村镇、部队邀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或担任校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实践、参观、访问、调查,还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专职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各种课程的学习。

  3.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

  答:首先,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

  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
 

  五、案例分析题

  案例一: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的‘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的眼光和专注的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兴奋、愉悦的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一位语言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大家也不敢问了。 

  阅读上述两个案例,并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答:1、这两个案例是两种教学方法、两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对照。  

  2、第一个案例中教师采取因势利导的方式,按照学生的思路适时地将学生的学习引入纵深,鼓励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思考,然后教师给予点评,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位教师的教学方式很灵活,有引导,有讨论,有小结,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采取了探究、质疑、探讨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创造性。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师生互动,体现了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完美结合,相信这节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同上个案例中的教师完全不同,第二个案例中的教师漠视、嘲讽学生的提问,完全按照“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进行,不许学生参与,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原则,不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急需改革。 

  案例二:前不久,我在XX小学见到一位教师给一名学生的脖子上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数学23分,语文46分”。这个学生耷拉着脑袋,满眼泪花。对此,你的感触是什么?请从教师职业道德和义务方面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

  答:1、这是一个令人痛心、遗憾的场景,这位教师的行为违背了教师的职业道德。 

  2、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准则》规定:教师要“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教师法》规定:教师有“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义务。

  3、这位教师的行为,表面上是对学生成绩不好进行的处罚,实际上是对学生心灵的摧残,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不仅没有达到教育目的,而且可能对孩子的终生造成不良影响。同时,这对其他孩子也会造成不良影响:一方面学生会认为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任意伤害自己,因而觉得害怕;另一方面,学生会因不齿于教师的行为而厌学,忌恨老师。与这位教师的行为类似的情况在我国基础教育中还很常见,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十分重要。 

  案例三: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取得学生的信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班上的同学对他的管理方式也颇有微词,抱怨老师偏心。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丢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1)请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

  (2)请结合教师素养的相关观点,谈谈赵老师该如何改进工作。

  答:(1)赵老师的主要问题是:①没有处理好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关系;②缺乏对教育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③要组织管理、自我调控以及把握师生交往的分寸方面有待提高。

  (2)赵老师改进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把握好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之间的分寸。②完善知识结构,尤其要重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的学习。③提高自身能力,尤其是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 

  案例四:“不好了,王老师,他们又打起来了!”一个男孩子气喘吁吁地冲进办公室。我赶紧放下手中的笔,跑到教室里。教育里乱糟糟的,两个男孩子已被同学拉开,其中一个额头上有两道血痕,另一个眼露凶光,好像还没有打够。看到此景,我的无名火直往上冲,因为我昨天才和那个打人的孩子谈了话,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谁想到,他今天又„„我正要发作,耳边响起一个声音:要冷静,弄清楚原因再说„„  晚上,打人学生的妈妈来电话说:“实在对不起,医院说他可能患有‘小儿多动症’,因为这几天太忙忘了给他吃药,所以„„”听到这里,我不由得心里一颤。第二天,我主动找来了那个打人的学生,问他:“那天他为什么为那么点儿小事打同学?”学生说:“医生说我有多动症„„”我真诚地说:“在老师心目中,你是一个十分正常的孩子,这几天你并没有吃药,但根据老师对你的观察你各方面都很正常。”学生说:“可是那天我真的管不住自己„„”我说:“不,那天你是有些冲动,但我一点儿也不觉得你有什么‘小儿多动症’,你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一样。”此时,孩子的眼中发出异样的光芒。我又接着说:“昨天你妈妈在电话中讲的事让我很感动。妈妈为了让同学们不受影响,坚持让自己的儿子吃药,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啊!”孩子听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也泪眼蒙?了。  最后,我拉着孩子的手对他说:“孩子,吃药对身体不好,你试一下,从今天开始,用意志力来控制自己,把药瓶扔了。”孩子抬起头来,认真地点了点头。  第三天,我给该同学送了一个漂亮的笔记本,并在扉页上写道:“亲爱的孩子,看到你的进步,我由衷地为你高兴。你我都不是完人,都可能犯错误。但只要不断完善自己,我们就会收获完美的人生。”  一个多月后,奇迹发生了。孩子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成绩提高了,成了一个团结同学、健康向上的阳光少年。 请运用教育过程的内化理论和相关教育方法分析此案例。 

  答:(1)在教育过程的内化阶段,内化意味着儿童在学习之前就有其自身的认知心理结构,学习过程只不过是在新的情境中将新的知识纳入原来的结构,或者修改原有的心理图式而已。教育过程的内化,还应当包括价值、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内化。内化是学生主体接受客观文化以建构其整体人的过程。在该案例中,孩子因患有“小儿多动症”和同学打架,老师并没有责备他,而是通过和他谈话,告诉他一些道理,让他知道妈妈很爱他,并让他凭借自己的意志力改掉自己的毛病。最后,孩子进步了,因为孩子理解了老师的话,并予以接受,完成了人格的内化。

  (2)教育方法多种多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该案例中,老师通过陶冶法和奖励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设计了母爱这一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教育,还送给学生一个笔记本,并附上一些鼓励的语文,让学生受到了感染。最终,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了一个好学生。

   

  六、论述题

  1.试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这就是说,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拔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杠杆,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的消费是明显的消费,潜在的生产;是有限的消费,扩大的生产;是今日的消费,明日的生产。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充分的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从方 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这是古代教育根本没有的。古代教育更多的是面向过去、面向现实,具有很强的保守性。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由于现代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引起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下,现代社会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知识激增,老化速度加快,与之相关的是产业结构和职业构成的不断调整,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眼光如果只局限于眼前是不够的,必须把未来发展的要求考虑进去,而且作为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个国家无不把对21世纪的发展预测作为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出发点,纷纷出台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3年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该委员会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就是“展望未来”的开篇。 

  (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要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也就是要面向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逐渐进入到一个一体化的世界,发达的交通、迅捷的通信、共同市场的形成、共同问题的出现都日益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地球村”的意识开始出现。但是,由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一体化的世界并不是“大同世界”,而是充满着分歧和冲突的。在这种情况下,现代教育不仅是促进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工具,而且也是促进国际理解、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工具,是传播和平理念、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工具。因此,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业务的意识、知识、情感和技能。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韩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集中表述为“面向世界的韩国人”,这些都反映出他们的教育在强调保存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努力使青少年成为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

  (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尽管很久以前,就有人提出“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但那只是少数思想家们的个人自觉行为,还没有成为整个社会的客观要求。终身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生产和生活基础的不断变化引起的,与知识激增和老化速度加快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一时段的集中学习再也没有办法供个体终身享用。要想不断地应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新挑战,唯一的途径就是改革储备式的教育为终身教育,而且从一个受教育者转变为积极的学习者。为此,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制度、课程结构和评价方式,打通正规教育与业余教育,学校教育与继续教育,从而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的,也更加灵活的、满足不同类型和层次学习需要的新的教育体制。

  (7)现代教育的革命性。现代教育的革命性是指:现代教育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的,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都需要不断革新。这和古代教育很不相同。

  3.简述本书中关于教育这一定义的内涵。

  答: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 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着它自己的明确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的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对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和生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也不能算作是真正的“教育”,因为生产和生活有“它们自己的目的”,如获得物质财富、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等,至于个体在其中受到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生产和生活实践一开始明确设定的,只是后者无法事先确定的“副产品”。

  (2) 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3) 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教育活动要在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间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偏差,甚至会在个体出现一些“反社会”倾向或在某些社会情景中出现扼杀个性的倾向。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帮助个体和社会找出原因,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矫正偏差,促进或加速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的个性化。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类行为都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促进”和“加速”的作用。也就是说,“教育”与一组特殊的条件相联系,如明确的目的、精心选择的课程、有专门知识的教师、良好的校园环境等。

  (4) 定义强调教育活动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定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模式,包括社会地理、人口以及教育传统等因素都从不同的方面影响到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甚至社会发展遇到的不同问题都会产生不同的教育。反过来,教育也是塑造不同社会,促进不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在现代,教育事业已被看成是国家建设的“基础工程”。

  4.简述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答:作为有组织有计划的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由下列一些基本要素构成:(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学生作为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

  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以上三种要素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规定的,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学校教育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就会导致系统状况的改变。

  5.简述教育活动的“交往性”。

  答:教育活动的“交往性”,把“教育”看作是两个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知识和技能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这两个过程是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的。个体的社会化向个体提出基于社会发展的统一要求及相应的实现条件,从而在个体精神世界中产生一种动力,引导个体克服存在的纯粹个体性而获得作为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把个体从自然状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正是在个体走向社会的过程之中,社会开始走向个体,依照个体独特的心理结构所允许的方式成为个体建构或重构自己个性心理结构的财富,使之成为独特的人。因此,一个人社会性的丰富程度与他(她)个性的丰富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社会性的获得过程与个性的成长过程也基本上是一致的,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就是存在于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一种不断的精神交往和对话。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片面强调了个体社会化的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无条件的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尽管灌输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作为教育或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法或形式,但从根本上而言,忽视并压抑个体独特精神世界的灌输,阻碍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交往与对话,从而也就丧失了“教育”的意义。同样,如果片面地强调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忽视了社会的一般要求,就会导致个体把整个社会作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对象,导致个体自身的随心所欲。随心所欲、不受任何限制和拘束的生活也不是“教育”,“教育”总是包含着必要的“限制”和“引导”。 

  6.简要评述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学说。

  答:教育的神话、生物、心理起源三种教育起源学说大致反映了人们认识教育起源的历史过程:从神话起源到生物起源到心理起源,具有一种历史的进步性。但是,这三种起源学说从其方法论上说是不科学的,要么是依靠想象,要么是依靠类比,要么就是依靠外在的观察。而且,对要讨论的对象——“教育”——也缺乏明显的界定,或是把人们的教育活动降低到动物的类教育行为上讨论,或是把个体的心理现象不适当地夸大进行讨论。总之,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够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因此结论也是不正确的,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7.简述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

  答: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

  (1)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的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前者是社会性的,因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而不是如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学者所说的是永恒不变的范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形态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改变了,教育形态也必须发生改革。实际上,自从人类教育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在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而发生着或快或慢的变革。

  8.简述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主要方式。

  答:

  (1) 互相访问。对于班主任、教师、家长来说,互相访问是教育孩子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访问内容通常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孩子在学校班级和家庭的基本情况,当然教师和家长各有侧重;二是互相通报学校、家庭近来发生的重要事件和变化,以及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重要活动、表现和进步情况;三是共同协调今后一个时期内教育孩子的步骤和方法。互相访问应当注意的是:首先,互相访问应当经常化,不能只是在出现了问题后进行。其次,双方都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最后,要让孩子理解、认可这种访问,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请孩子参加.

  (2) 建立通讯联系。通信联系方式很多,书信、联系卡、电话、口信,学校和班级的刊物等都是便利有效的。通信联系范围广、速度快,可以经常化。多用于传递学生成绩、日常表现、学校及家庭的变化及各种教育信息等。

  (3) 举行家长会。举行家长会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与大多数家长取得一致性联系,效率较高。家长会常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向家长提出教育上的要求,听取家长意见,表扬优秀学生,请家长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发学生成绩册等。

  (4) 组织家长委员会和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学生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形式,人选由学校和家长协商推举,应吸收热爱教育事业、活动能力强、教子有方者参加。举办家长学校的目的,是利用学校有利条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通过家长学校,也可以向家长传播教育学、心理学等有关知识,介绍、交流好的家庭教育经验,并为遇到教育难题的家长提供帮助等。

  (5) 举办学校开放日。学校应当选择适当时机,举办学校开放日,邀请家长参观学校,了解学校的各项工作,包括安排家长听课,组织家长参观学校各种设施,了解家长对于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等等。学校开放日对于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思想感情,促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增强相互的协作和配合,都能够起到十分突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日益增强,学校应当善于及时听取家长对于学校教育的各种意见,国内外许多事例表明,学校开放日是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学校改进工作,提高效率,是非常有效的。 

  9.简述学校与社会联系的主要方式。

  答:(1)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地区间形成稳定的联系网络。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不可能只靠学校的力量。社会和家庭配合协助学校工作是责无旁贷的,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就是承担这种责任的组织。一般由学校指派的教师、学生主要居住地区(村、镇、街道等)管理校外教育工作人员及家长代表共同组成。三结合组织的任务,主要是交换彼此的信息和情况,研究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表现;筹办并领导学生居住地区的各种校外活动小组;协商并解决各种勤工俭学、校外文娱体育活动所需要的器材、指导教师、场地等事宜;制订宣传好人好事、帮助各方面处境不利学生的计划及措施等。

  (2) 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的联系。这种联系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学校的情况、要求,努力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学校教育,呼吁社会各界关心下一代,杜绝并禁止所有有害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物。

  (3)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与社会各界保持密切联系。学校应当主动争取和利用各种社会力量为教育服务。比如,从工厂、企业、村镇、部队邀请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战斗英雄来校作报告或担任校外辅导员,带领学生到工厂、农村、街道去实践、参观、访问、调查,还可以请各行各业的专职人员到学校辅导学生各种课程的学习

  10.试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指教育受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也受社会文化传统和人口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而表现出教育的历史性。教育的目的、制度、内容、方法、手段等,都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阶段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教育的民族性一般指民族传统与特点在教育上的反映。 

  (2)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①教育为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②教育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科学创新。 

  (3) 教育与经济基础。社会生产力必然要存在于一定的经济形式之中,即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表明,经济基础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制约作用。当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新的性质的教育。①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质;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内容。②教育对经济基础有重要影响。被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又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一定的经济基础被强化或被削弱。在通常的情况下,教育都起着复制、强化和延续社会关系的作用。被经济基础决定的教育机构,同时也反映一定社会关系的政治的、思想意识的和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宣传机构。在社会的变革时期,教育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而具有促进社会加速变革的作用。 

  (4) 教育与政治制度。①教育为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的制约;政治制度对教育内容的制约;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力。②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教育通过培养出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③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 

  (5) 教育与文化①文化对教育的制约。文化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方面制约着教育。②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b)教育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c)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d)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1.试述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应当起主导作用。 

  答:家庭、社会、学校构成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和成长的环境,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占据孩子的整个生活。家庭、社会、学校任何一个方面失控,都会导致整个教育出现漏洞,使不良影响有可乘之机,危害年轻一代的成长。除了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衔接外,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还应当在教育的方向上保持一致。为此,应当增强社会各方面人士的责任感,积极提高家长素养,使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统一起来。家庭、社会、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影响,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只有三者协调,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三者之间的一致性越高,教育的效果就越有保证;三者之间相互脱离甚至各行其是,将使得受教育者的发展蒙受损失。人们大都有这样的常识-,在学校获得的一个观念或者一项行为规范,如果得不到家长的承认或者社会的支持,往往很难真正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巩固,比如由于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风气不良,使得学生觉得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是不值得效仿的。反过来说,从学校得到的学习结果,如果由父母的言行和社会现象所印证,就能够得到极大的强化,为学生所接受和信服。在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时,学校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由于自身具有的特殊地位和优势,学校有条件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搞好协调配合,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学校是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体现国家和社会的意志,具有规范性和专门性,对于学生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学校有严密的组织系统、严格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备的教育设施、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等等。所有这些,都使得学校教育比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具有更强的影响力,因此也就可能并应当在这种力量的配合上起主导作用。学校应当主动地计划和安排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比如在哪些教育活动中需要社会力量的介入,各种社会机构可能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样的资源,在什么时候需要家长对学校的配合,怎样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巩固和加强学校教育的效果等。再比如,如何引导学生分辨不良的社会现象及其影响,如何矫正错误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消极作用等。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官网搜索

湖南自考本科网最新资讯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