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自考网 -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办电话:0731-85863839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位置:湖南师范大学自考 > 自考教材 > 湖南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考试科目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湖南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考试科目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整编: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本科 时间:2022-07-14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考试科目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考试科目语言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 认识人类的语言

  一、语言的性质和类型

  (一)只有人类才有语言

  1、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由语音和语义构成的符号系统,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知的工具。

  2、“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语言能力是人跟动物的最重要区别。其显著特点有:(1)“内容更多”人在各种场合说话、用各种方式说话、说这种话都离不开语言。(2)“用处更大”人类语言有多种功能,包括:交际功能、记录功能、思维功能、认知功能等。(3)“能够创造”人类的语言是由严密灵巧的规则构造出来的,具有极强的生成和运转能力。注意:只有人类才有语言人类具有语言能力,是人跟其他动物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

  (二)语言和民族、国家的关系

  1、语言是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相互能够听懂”(欧洲国家)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

  2、语言并非识别民族和国家的标志(欧洲以外的国家)一个民族的成员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不同民族的成员也可以使用同一种语言。

  3、西方学界的双重标准——“相互能够听懂”:弱国——用语言识别民族;对“汉语”的看法。强国——不用语言识别民族,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三)语言特点和语言类型

  1、不同的语言有自己的特点,各种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距显著。根据语言的特点,把语言进行分类,主要有“语言的谱系分类”和“语言的形态分类”。

  2、从语言的“历时”角度划分,谱系分类是一个层级系统:语系 — 语族 —(语支)—语群 — 语言 — 方言 — 次方言(土语)。

  3、形态分类主要分为两种:形态语(综合性语言)和孤立语(分析性语言)——汉语。

  (1)形态语(综合语):通过词的形态变化来体现各种结构意义的语言,主要有屈折语(词的形态变化丰富,如德语、俄语)、黏着语(词的形态变化为前后词缀,如维吾尔语、日语)

  (2)孤立语(分析语)——汉语:语法手段无需谓词词形变化表现“时、体、态”;无需名词词形变化的“性、数、格”,突出语序和虚词;词类与句法成分不对应。

  二、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语言”和“言语”

  1、言语动作、言语作品统称为“言语”;说话工具则是“语言” 。

  2、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都包括口头的和书面的两种形式。

  (二)“本体”和“外围”

  1、语言本体知识:语言系统内部自身的知识,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语用等。

  2、语言外围知识:语言与思维、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其他科学技术等。

  (二)“口语”和“书面语”

  1、口语是以语音为载体的语言形式。书面语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语言形式,它是文字产生后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2、口语和书面语中基本的语言成分也就是基本的语汇和语法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基本一致的,但不是完全保持一致。口语比较灵活易变,而书面语比较稳固保守,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的,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第二节 语言符号和语言结构

  一、语言的符号特性

  (一)“能指”和“所指”

  1、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把语言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声音称为“能指”,语言符号的能指是语音;把语言符号中由特定声音表示的意义称为”所指,语言符号的所指是声音指称的意义。

  2、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即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它们通过约定俗成结合在一起,这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1)“能指”是符号中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是符号的形式部分;“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是符号的意义部分。 (2)符号能指和所指的结合是任意的,他们的关系是不可论证的。

  (二)“约定”和“任意”

  1、“约定”是指人为的某些规定或共同认可的某些习惯。约定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强制性。语言符号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个人是无法随意改变的。

  2、“任意”是指用什么符号表达什么意义是不需要什么道理的,只要大家都认定或习惯即可。如初始语言符号就具有任意性,声音和意义的结合是任意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完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不可论证的。(复合符号是由单纯的初始符号人为地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的,所以原则上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

  3、任意性决定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正因为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音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音与义之间是可以变化的。

  (三)“不变”和“可变”

  1、不变性:符号的物质实体与其所表示的意义一经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在同一社会、同一时

  代,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2、可变性:正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社会在不同时代不论是语言符号的声音实体,还是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语言符号具有可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

  二、语言的结构特性

  (一)“线性”和“离散”

  1.、线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结构必须是按照时间顺序成一条线的样子排列,即语言符号是一个接一个出现的,即说话只能一个字

  一个字、一句话接一句话地说,不可以同时说出两个以上的字、两句以上的话。

  2、离散性:是指语言符合基于线性排列的原理,又可以还原或者分解成一个一个的符号,即说话中的”话“可以分解成”词“而这些词又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句子(话)。

  3、语言符号的“线性”特性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排列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单位;语言符号的“离散性”特性又使得语言符号有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

  (二)“层次”和“层级”

  1、层次性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语素”是最小的语言单位,语素和语素可以组合成“词”,词是最小的可以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句子和句子可以组合成语篇,语篇是最大的交际单位。如果把一个小单位内部成分的排列组合叫做“层次”,那各个小单位之间的这种联系就是“层级”。

  2、语言系统是多层级系统,包含着不同性质的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根据语言单位性质的不同,语言系统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层次——下位层和上位层。其内部又可分为若干不同级别的语言单位。

  3、语言结构中的大层级:语音、语汇、语法、语义四个子系统。

  (四)“组合”和“聚合”

  1、组合关系是指语言单位之间的组合,又称句段关系。句子中哪个成分在前,哪个成分在后的问题就反映了组合关系。

  2、在组合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它们自然地聚合成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为联想关系。

  3、聚合关系在组合关系中分析和体现出来,组合在聚合中寻找材料。聚合关系中的成员往往具有相同的功能。

  第三节 研究语言的科学

  一、语言学的任务

  (一)社会需要推动了语言学的产生和发展: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社会交际的需要推动了以建设民族共同语为主要内容的语言研究。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促进语言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机器翻译、人工智能)。

  (二)语言学的学科分类和研究取向

  1、语言学的分科

  (1)语言学自身的分支学科:语音学、语汇学、语义学、语法学、语用学;

  (2)跟语言学密切相关的研究学科:文字学、方言学;

  (3)语言的外围分支学科:历史语言学、比较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应用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神经病理语言学、语言教育学、领域语言学、修辞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

  2、语言学的不同研究取向

  (1)语言学整体上属于人文社会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自然科学,或者至少与自然科学相交叉。

  (2)语言学整体上属于基础科学,但也有部分属于应用科学。

  二、语言研究的古代传统

  (一)语言研究中的哲学思考

  1、从哲学角度讨论语言,最重要的问题是探讨语言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

  2、荀子特别强调语言的社会本质,正确地指出了“名实”之间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关系。《正名篇》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二)语言研究中的语文传统:全世界语言研究的四大传统:古印度语言学传统、古希腊罗马语言学传统、古中国语言学传统和古阿拉伯语言学传统。《尔雅》被认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开创了训诂学的先河,是中国第一部方言学专著。东汉的许慎编写了我国第一部完备的字典《说文解字》,开创了以六书为核心的汉字学理论。中国古代研究语言文字的有小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三)语言研究中的历史比较方法: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从 19 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确立开始。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先驱是英国学者琼斯。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最大贡献是为语言研究,特别是语言历史的研究,提供一种科学方法。

  三、语言研究的现代思潮

  (一)语言的描写方法和结构语言学

  “结构主义语言学”简称“结构语言学”,最早是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

  1、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语言”和“言语”;能指和所指;“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

  2、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口语研究

  3、结构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结构理论是汉语语法研究的主流理论;赵元任《国语入门》、朱德熙《语法讲义》,兼顾形式和意义分析两个方面。

  (二)语言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语言学

  “生成语言学”以 20 世纪 50-60 年代,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句法结构》等著作为标志。

  1、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普遍语法”。各语言所特有的“个别语法”,是后天习得的;人类语言所共有的“普遍语法”,是先天遗传的。

  2、生成语言学的核心内容是“句法自治”。

  3、生成语言学的理论系统是“原则和参数”。【选择题】

  1.下面关于语言和民族、国家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一个民族只能说一种语言

  B:一个民族可以说多种语言

  C:一个国家只有一种语言

  D: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

  E:不同民族可以说同一种语言

  答案:BDE

  解析:

  同一个民族或同一个国家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不同民族或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语言是大量存在的客观现象。
 

  第二章 语言的物质载体——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一、什么是语音

  1、语音是语言的物质载体,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用于人与人之间交际并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

  2、(1)语音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2)语音是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同语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须臾不可分离。它有别于也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无意义的声音,如:咳嗽、喷嚏、呼噜,等等。(3)语音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语音之外的声音则是一种自然现象。

  二、语音的属性

  语音和其他声音一样,是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音波,因此具有物理属性;语音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因此具有生理属性;更重要的是,“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音波的频率。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高就越高。汉语普通话语音中的声调指的便是音高。

  2、音强: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音波的振幅。振幅的大小同发音时用力的大小有关。

  3、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持续时间的长短。

  4、音质(音色):声音的本质和特色,一种声音区别于其他声音的个性或特征。 是语音“物理四要素”中最重要的特征。声音经过声腔使之放大并形成不同音质的语音。由此得知造成元音音质差别的因素主要是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1、动力部分——肺和气管 2、发音体——喉头 3、发音体—— 声带 4、共鸣器(声腔)——口腔和鼻腔按照发声器官能否活动,可以将之分为“主动发音器官”和“被动发音器官”。主动发音器官包括嘴唇、舌头、软腭、小舌、下颚等,被动发音器官包括牙齿、齿龈、硬腭等。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什么意义用什么声音来表达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是社会因素决定的。语音的社会属性还表现在语音的系统性上,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音系统,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语音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

  三、语音的表现形式语音作为语言的载体,跟语言的意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语言本身也有自己的表现形式,即语音的单位。分别为:音流、音段、节拍群、轻重音、音节、音素、元音和辅音。

  四、语音的记录方式

  (一)直音法:直音法其实还包括譬况法、读若法、纽四声法等,是我国东汉以前给汉字注音的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的字来给汉字注音,这样注音的好处是一看就懂,注音准确。缺点是必须为每个汉字找到一个简单易识的同音字有时很难办到。

  (二)反切法:反切法是中国古代使用最为长久的汉字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的读音。 反切法遵循的原则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反切法几乎可以拼读所有汉字的读音,但是也有缺点。因为汉字本身不表音,汉字读音变了,字形并不变,这会给反切带来麻烦。

  (三)注音字母:民国时期采用注音字母(注音符号) 为汉字注音。1913 年制定,1918 年由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施行,称作“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1930 年改名为“注音符号”。三个优点:字母数量少、照顾了古音、念法固定。注音字母现在仍有包括新加坡、台湾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使用。(四)汉语拼音方案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2、拼音字母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字母标记的语音也跟拉丁字母本来的读音接近;

  3、拼音字母采用音素制,每个汉语音节最少一个音素,最多四个音素。

  (五)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一种记录、分析各种语言的语音的标注符号。国际音标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其优点有:

  1、符号和因素严格对应,一个音素只用一个符号代表,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

  2、音标数量多,有许多附加符号作补充。如因素符号上标“~”表示鼻化

  3、符号多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制定,简单清晰,易学易用

  4、通行广泛。国际音标是语言学家分析语音最常使用的符号系统

  第二节 元辅音和声韵调

  一、元辅音分析

  元辅音分析是指把音节切分到音素的分析方法。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可以根据发音时的生理特征和听者的音响感觉,分成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音节是自然感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是语音分析的最基本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节及其他大大小小的语音单位,切分到最后就是音素。音素包括“元音”和“辅音”。语音学中对音质成分进行描写和分类的基本概念就是元音和辅音,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而辅音则大多为噪音。

  (二)元音

  1、元音是指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和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元音又叫母音,元音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共鸣器的形状不同。

  2、决定元音音质的原因:舌位的高低、舌位的前后、唇形的圆展。

  3、八个舌面元音(标准元音、定位元音)

  [i]——前、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u]——后、高、圆唇

  (汉语普通话)

  [e]——前、半高、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o]——后、半高、圆唇

  (汉语普通话)

  [ɛ]——前、半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ɔ]——后、半低、圆唇

  (英语)

  [a]——前、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后、低、不圆唇

  (汉语普通话)

  (三)辅音

  1、一般地说,辅音音素是除了元音音素以外的音素。其发音可以分为成阻、持阻和除阻三个阶段。

  2、特点包括:(1)发音时气流在声门以上的发音部位形成阻碍,通过某种方式冲破阻碍发出声来(2)气流较强(3)浊辅音声带振动,清辅音声带不振动。

  3、辅音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划分辅音

  ①双唇音 ②唇齿音 ③舌尖前音 ④舌尖中音 ⑤舌尖后音 ⑥舌面前音 ⑦舌面后音

  (2)按发音方法划分辅音

  ①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塞音、 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半元音。

  ②按成阻和除阻的方式划分辅音:清音、浊音。

  ③根据发音时气流的状况划分辅音: 送气音、不送气音。

  二、声韵调分析

  (一)声母

  声母是一个音节开头的辅音。 汉语普通话有 22 个辅音,但可以在音节里充当声母的只有 21 个,辅音 ng 不能充当声母,只能做韵尾,不能做声母。而辅音 n,既可做声母,又可做韵尾。另外,有一部分音节没有辅音音节,即称为“零声母音节”。

  (二)韵母

  1、韵母是音节里声母后面的部分,传统音韵学把韵母分成“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

  2、韵母成分分类法:韵母有三类: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

  (2)复韵母的结构:韵头(只有 i u ü三个高元音可以充当)、韵腹(是韵母的主干,十个单元音都可以做韵腹)、韵尾(复韵母中只限于韵腹后面的 i u (o),在鼻韵母中由鼻辅音 n ng 充当)

  3、韵尾分类法 :开尾韵母(无韵尾韵母)、元音尾韵母、鼻音尾韵母 。

  4、“四呼”分类法 :按开头元音的发音口形可分为四类,即“四呼”。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

  (三)声调

  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高低升降)变化。一个音节,除了声母和韵母外,还有一个贯穿整个字音的高低升降,这就是声调。每个汉字记录一个有声调的音节,故又称“字调”。声调是音节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声调由音高决定,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概念。声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

  三、音节结构

  (一)元辅音分析和声韵调分析的一致性

  1、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音节结构可分为 V、C-V、V-C、C-V-C 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二)元辅音分析法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声韵调分析法是汉语传统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2、按照这种分析方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是音节声母后面的部分,声调是音节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

  3、元辅音分析法和和声韵调分析法的区别:

  (1)元辅音分析法可以用于任何语言的音节分析。(2)声韵调分析法只能用于汉语音节的分析,更能够反映其结构特点。

  第三节 音位和音位变体

  一、设立音位的原因:表面看,设立音位是为了减少拼音字母,但实际上是为了确定能够区分不同意义的音素并将其区别开来,所以音位不是从听感的角度直接切分出来的,也不是依据语音单位的发音归纳的;音位是特定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语音单位,所以不能跨语言和方言。

  二、设立音位的方法

  (一)归纳音位的原则

  1、对立原则:如果两个音素可以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且可以区别语义 ,那么这两个因素之间具有“对立关系”。

  2、互补原则:互补关系是指几个不同的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它们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和互相替换。

  3、语音近似原则:语音近似原则是指既互补分布,发音特点相似的音素可以合并为一个音位。

  (二)音位的区别特征

  1、音位的对立能够区分音节的意义,而音位的对立又是建立在一个或几个语音特征基础上的,比如元音的舌位前后、高低、唇形的圆展,辅音的成阻部位、除阻方法、清浊形式、送气与否等,这些语音特征就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2、一个音位具有哪些区别特征,必须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考察。一个音位在不同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发音,这种不同的发音就是音位变体,即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

  3、音位变体主要是基于不同音素之间存在互补关系来确定的。根据环境的不同分为:条件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变体)和自由变体(处于互混关系中的变体)。

  第四节 语流音变和韵律节奏

  一、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是音节组合中出现的一种音变现象 。语流中,由于受说话速度、轻重高低变化以及前后音等因素的影响,有些音节的读音会发生变化,语言学上称这种音变现象为语流音变。

  (一)儿化:儿化是指后缀“儿”与它前一音节的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带上卷舌音色的一种特殊音变现象。汉

  语普通话的儿化韵在语汇、语法、修辞上有一定的作用,一是可以区别词义,二是可以区别词类,三是表细小及可爱的感情色彩。

  (二)变音:一个音节受到语流中前后音节的影响而其内部因素发生某种变化,这就是“变音”。变音现象中最重要的有同化、异化、弱化和脱落。

  (三)变调变调指音节连读时,某些音节的声调发生变化的情况。变调主要表现为声调的异化,即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声调的音节,其中后一个音节的声调受前一个音节声调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汉语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有上声变调和“一、不”变调。

  二、韵律节奏

  (一)停延:停延是说话时语流中的停顿和延续。停延有三种形式:一是气息停顿:用标点符号隔开;二是语法停顿:通过停顿区别一个句子句法结构的不同构造层次和语法关系;三是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意义,或者加强某种感情,有意识地加强语法停顿或改变停顿位置。

  (二)轻重:说话时语流中彼此相连的各个音节的轻重并不是完全相等的,有的听上去重一些,有的听上去轻一些,这就是语音中的轻重现象。

  (三)升降:可以分为高调和低调两种。低调是全句音节的高度程降低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低调一般用于已经说完的句子,常用来表示陈述、祈使、感叹等语气。高调是全句各个音节的高度呈现身高趋势的调子,在句尾表现最为明显。高调常用来表达疑问句、惊讶等语气。【选择题】

  1.语音本质上是()

  A:物理现象

  B:生理现象

  C:心理现象

  D:社会现象

  答案:D

  解析:

  “什么语音表达什么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第三章 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汇

  第一节 语汇概说

  一、什么是语汇: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的一个要素,语汇也可以叫词汇。语汇或词汇作为语言学的术语是一个特定的集合概念,是词和语的汇集。 语汇包括“词”和“语”两部分。“词”语言中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语”是由两个以上词构成,但意义比较凝固。

  二、语汇的特点

  (一)任意性和理据性:任意性是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理据性是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语汇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统一的。任意性是词汇得以产生的途径,理据性是词汇不断丰富的手段。

  (二)普遍性和民族性: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语汇的普遍性和民族性是统一的。普遍性使各种语言的语汇能表达大量共同的概念,民族性使某种语言的语汇又能体现一些独特的认识。

  (三)活跃性和稳定性:活跃性是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稳定性是指词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语汇的活跃性和稳定性也是统一的。

  第二节 词语的构造

  一、语素

  (一)语素的定义

  1、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不能再分割为更小的音义结合体。

  2、语素的“有意义”一是指有具体所指,二是指能够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汉语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汉语的语素差不多是一个音节和一个汉字,但并不是完全的一 一对应关系。

  (二)语素的类型

  1、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1)成词语素:能够独立成词,又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2)不成词语素:A 不能独立成词,但是却能够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的语素。

  B 不能独立成词,也不能自由地同其他的语素构成新词,在同别的语素构成新词时有固定的位置的语素。

  2、从语素成词的自由度和位置方面区分:自由语素、半自由语素、不自由(黏着)语素。

  3、从语素表示意义的虚实上分:实义语素和虚义语素。

  4、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1)定位语素:语素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固定,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如:-子阿-

  (2)不定位语素:语素在最小的合成结构(词或词组)中位置不固定,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书”——书本、图书

  二、词的构造形式

  从语素与词的关系角度看,词的构造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单个语素直接成词,可统称为“成词”,而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叫做单纯词;二是语素和语素相互组合而构成词,可统称为“构词”,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组合构成的词叫做“合成词”。(一)单纯词的成词形式

  1、直接成词:没有独立使用时就是语素;独立使用时就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一定是成词语素。

  2、变性成词:指语素改变词性而形成另一类词的现象,即词的兼类。

  3、变形成词:指把原来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的现象。包括“逆序成词”和“简缩成词”两种。

  (二)合成词的构词形式

  1、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构成复合词的词根语素都是实义的成词语素或实义的不成词语素。主要有并列式 、偏正式 、陈述式(主谓式) 、支配式(动宾式)四种。汉语还有一种特殊的补充式的复合词 。

  2、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有前缀式、后缀式、中缀式。

  3、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有名词性重叠词、副词性重叠词、多重重叠词。

  三、“语”的构造特点

  “语”是由词构成的固定词组或熟语,因此语的构造必然有不同于词的地方。

  (一)结构的固定性:“语”在结构上具有固定性,不能像普通词组那样随意改动。一般不能颠倒原有成分;一般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一般不能替换原有成分。

  (二)意义的整体性:“语”在意义上还有整体性,不是构词本身的意义简单相加,必须明确:“语”有其引申意义和比喻意义;“语”有其文献典故与历史事件。

  (三)自身的特殊性:每种“语”的结构都各自有一些区别于一般词组的特殊形式,例如。汉语的惯用语通常是三字格,成语是四字格。结构形式有三字格、四字格、简缩词语等。

  第三节 词语的分类

  一、词的分类

  (一)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1、单音节:一个音节的词,一字一音。2、双音节:汉语中有大量的双音节词。3、多音节词:三个以上音节的词,汉语很多音译外来词属于多音节词。

  (二)单纯词和合成词

  1、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合成词是由由两个和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

  2、汉语中的多音节单纯词还可划分为四类: 连绵词 (双声连绵词、 叠韵连绵词、 其他连绵词)、叠音词、拟声词、音译词。(三)基本词和一般词:基本词汇是整个词汇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部分,是基本词的总和。 基本词的特点有稳固性、普遍性、构词能力强。基本词以外的词是一般词,即非基本词。 一般词的特点有数量多、缺乏稳固性、灵活性强、构词能力弱、非常用性,包括古语词、新词、外来词。

  (四)常用词和非常用词,通用词和非通用词(专用词):通用词时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专用词则是指在某些领域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主要是“科技术语”和“行业语” 。

  (五)同音词和同形词:汉语同音词多的原因是语音偶合、历史音变、词义分化。有三种情况:同音不同形、同形不同音、又同音又同形。

  (六)简缩词语:1、分段简缩:即把全称分段,每段提取一个成分。2、截段简缩:即截取全称的最有区别性特征的成分 3、综合简缩:即既采取截段简缩,又采取分段简缩。4、省同存异:省略相同的成分,保留不同的成分。5、标数概括:用数字概括相同的成分,省略不同的成分。

  二、“语”的分类:专有名词、惯用语、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属于派生词的有( )

  A:老人

  B:老调

  C:老酒

  D:老婆

  E:老鼠

  答案:DE

  解析:“派生词”是指由“附加构词”的构词方法构成的词。“附加构词”是指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在“老婆”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婆”表示妻子,所以第一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 在“老鼠”一词中,“老”没有实际意义,“鼠”表示鼠这种生物,所以第一个语素是虚义语素,第二个语素是实义语素,因此是前缀式派生词;选项中由“附加构词”法构成的词只有 DE。
 

  第四章 语言的结构规则——语法

  第一节 语法概说

  一、什么是语法:语法是语言中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二、语法规则的性质和特点

  (一)抽象性:抽象性是指语法规则实际上就是对人们说话中的单位、结构和关系的某种类的概括。

  (二)递归性:递归性即相同的语法规则可以重复使用。句子无论多长,都遵循着“主语+谓语”和“谓语=动词+宾语”结构的套叠。

  (三)系统性:严密的系统性指语法规则具有推导性和解释性。语言中的每一条规则并不是独立起作用的,一条规则之外还有另一条规则管着。

  (四)稳定性:稳定性指语法规则相对语音、语汇这样一些语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密切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

  三、语法和其他语言现象的关系

  (一)语法和语音:语音指语言的声音,包括字词的发音、音节的轻重、句子末尾的语调等。语音形式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或者说语法现象也表现为语音差别。其他语音形式如停顿、句子末尾的语调也会影响到语法。

  (二)语法和语汇:语汇是指语言中使用的词语。包括词语的意义、用法和类别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往往会影响到语法,因为某些特定词语会造成语法上的差异。

  (三)语法和修辞:修辞是对语言中表达的要求,包括词语选用,辞格运用和句式调整等。修辞现象有时也可能影响到语法,即为了修辞需要有时可以超出语法规则的选择。

  (四)语法和语境:语境指说话时的环境条件,包括特定的场所、对话的上下文等。语境对语法的影响有时也很大,即在特定条件下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五)语法和逻辑:逻辑是语言表现内容的规律,语法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规律,二者的关系非常紧密。逻辑对语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语言成分之间搭配关系的制约。

  第二节 语法现象和语法研究

  一、语法研究的范围和目的

  (一)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

  1、历时语法指从语法发展变化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2、共时语法指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二)教学语法和信息语法教学语法研究的结果面对的是人,或者说这种语法系统要充分考虑人的特点(不可太复杂、不需太细),信息语法也叫“计算机语法”,其研究结果服务的是机器,即建立一套可以自动识别和操作的语法规则体系,方便计算机处理信息(规则复杂、严格细致)。

  (三)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普遍语法指对人类语言语法共性的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同的语法机制;个别语法指对个别语言语法的研究。

  二、语法研究的角度和现象

  (一)词法和句法

  1、词法也称作形态学,主要描写词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规则;句法又称作造句法,主要说明句子成分和句子类型。

  2、印欧语言中的构词单位、构词方式和词类多与形态变化有关,突出了词法规则;

  3、汉语本来没有词的形态变化,词法问题并不重要,但句法却很重要。

  (二)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1、组合规则: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这就是组合规则;

  2、聚合规则:从线性的某个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的关系,这就是聚合规则这些语法单位之间的关系为语法关系。

  3、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组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结构的构成规则,聚合规则实际上是语法成分的归类规则。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说每个语法成分都处在既可以跟别的成分替换(聚合),也可以跟别的成分连接(组合)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聚合关系是潜在的,组合规则是现实的。三、语法单位

  1、语素: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不独立运用。

  2、语素组:多个语素组成的有意义的未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3、词:最小的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词和语素的区别看是否能“独立运用”。

  4、词组:有意义的能够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跟词的相同之处是都能独立使用。区别在于词组肯定要比词大一些(不是“最小”),或者说凡是由词和词组结合起来的语言片断就是词组。词组可以由两个词组成,也可以由许多词即若干个词组组成。

  5、句子:由若干词或词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成的、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并带有一定语气和句调的语言单位。句子和词组的本质区别不在结构的长短,而在于是不是独立说出来并用于交际。

  6、句组(句群、语段和篇章):由多个句子组合而成,表达相互关联的比较复杂的意义,书面上表现为一组句子、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语言单位。句组的共同特点是包含多个独立的句子,其中句群、语段和篇章没有截然区别。

  第三节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一、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

  (一)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也可以说,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

  (二)语法意义:语法意义是语法形式所体现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就是语法意义。

  (三)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关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可以说语法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发现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即抓住一种形式的时候要问这种形式有什么用处,发现一种意义的时候要问这种意义是怎么来的。各种语言的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都有不同的情况,彼此有错综的表现;一种语言中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也并非简单对应,相互有复杂的关系。

  二、语法形式的主要手段

  (一)词法手段

  1、词形变化: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1)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

  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汉语无)(3)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2、词的轻重音是指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

  3、词的重叠:词的重叠是通过词中的某个语素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表复数或“逐个”的意思。(2)表短时和尝试的意思。(3)表程度增加的意思。如“雪白雪白”等。

  (二)句法手段

  1、虚词是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2、语类选择是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可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3、 语序是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4. 句调:是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等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三、语法意义的主要范畴

  (一)词法范畴:主要有体词属性范畴和谓词属性范畴两大类。体词属性范畴是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谓词性范畴是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主要表示的意义范畴有时、体、态和人称。

  (二)句法范畴:可分为类别范畴和关系范畴两类。类别范畴是语类和语类选择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关系范畴指通过虚词和语序表示语法结构关系的语法意义。

  第四节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一、词的聚合:词类

  (一)划分词类的标准

  1、形态标准:根据词形变化确定词类。2、意义标准 :根据词的意义确定词类。3、分布标准 :根据词的聚合位置确定词类。

  (二)划分词类的结果

  1、共同词类和特殊词类 :各种语言都有一些共同词类,也有一些特殊的词类。

  2.词类的大类和小类 :各种语言的主要词类都可以根据某种共性往上归大类,也可以根据某种个性往下分小类。

  3.典型词类和跨类词类 :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典型词类,也有一些词则可能是跨类词类。

  二、词的组合:词组

  (一)简单词组的组合关系

  1、只要是词与词的组合,由词充当其直接成分,即两个词合乎规则地结合在一起,就都是简单词组。

  2、简单词组可分为两大类:基本词组(主谓、动宾、偏正(定中词组和状中词组)、动补、联合词组)和特殊词组(介词词组、数量词组、“的”字词组)。3、词组的聚合分类:词组的聚合类有两种分法:一种是分为“体词性词组”和“谓词性词组”,另一种是分为“向心词组”和“离心词组”。

  (二)复杂词组的组合关系

  1. 复杂词组由简单词组扩展而来,主要体现在结构层次数量的增加。

  2.复杂词组的分析方法 :切分出来的片段必须成结构,得有语法关系;切分出的片段必须是一个词或词组并有一定的意义。

  三、句子的聚合:句类

  (一)句子的句型类

  1、完全主谓句:主谓词组形成的句子。汉语中完全主谓句又分为动词性主谓句、形容词主谓句、名词性主谓句和主谓谓语句。

  2、不完全主谓句:省略句,能够补足缺少的成分而构成主谓句,或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才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句子。

  3、非主谓句:不具有主谓结构但一般不需要或不能补出成分,或不需要依赖语境和上下文的补充就能完整表达意思的句子。

  (二)句子的句式类:即句子的变换形式分类。各种语言都可以归纳出相对于“基本句”的一些特殊的句式,叫做句式类。

  (三)句子的功能类:即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从句子的用途和语气分类,一般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四)句子的简繁类:即句子的单句和复句分类。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上密切关联、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复句分为联合复句(并列复句 顺承复句 解说复句 选择复句 递进复句)和偏正复句两类。复句的判断标准:一是句中的停顿和关联词,二是复句只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前后有较大的停顿,句末只有一个语调。

  四、句子的组合:句组句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篇章”,另一种表现形式是“会话”。“会话”与“篇章”的区别在于篇章只是一个人单独的一段话,包括交谈、会话等。会话结构除了具有与篇章相同的话语特点外,其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一是会话的节本单位不同,会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二是会话的衔接形式不同,会话的衔接形式叫做”话轮转换“。三是会话的调节手段不同。

  【选择题】

  1.语法的演变之所以比语汇缓慢,是因为( )

  A:语法规则比较简单

  B:语法规则数量较少

  C:语法规则具有稳定性

  D:语法规则具有抽象性

  答案:C

  解析:所谓“稳定”,指的是语法规则与语音、语汇这样一些与地域差异、社会发展关系十分紧密的语言要素比较起来,变化现象比较少,变化过程也十分缓慢。从语法变化的现象看,很多语法规则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多少年来变化一直不大。
 

  第五章 语言的表达内容——语义

  第一节 语义概说

  一、什么是语义:语义即语言的意义,即人们使用语言要表达的内容。

  1、语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语汇意义是指实词和固定短语所表达的语义,语法意义是指结构、语序、虚词、形态、重音、句调所变大的语义。

  2、语义既包括“言内之意”也包括“言外之意”。言内之意是指一般的、稳定的意义。言外之意是指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如“天真热”言内之意为对天气的评价,言外之意可能是想让听话人开空调。

  3、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

  二、语义的性质

  (一)概括性:词语的意义统称“词义”是一定的语言社会对一定的对象的概括反映。

  (二)模糊性:(1)语义的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2)语义的模糊性不是词义的含糊,它出现在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其本质是边界不明。(3)词义的模糊性也会导致句子的模糊性,因为词组的句子都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因而由语义模糊的词语构成的词组和句子也会有意义的模糊性。

  (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生活环境、历史文化等各不相同,对事物的认识、概括和分类也会有所差异,因而语言也会有所不同,运用语言所表达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第二节 词语的意义

  一、词义的构成要素

  (一)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

  1、词的理性意义是人们对主客观世界事物的反映,而且是概括性的反映,既然是概括性的,那么事物本质的揭示有深有浅。

  2、词的非理性意义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主要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形象色彩等三个方面。

  (二)语素义:对于单纯词来讲词义就等于语素义。对于合成词来讲一种情况是词义差不多语素义的简单相加,另一种情况是词义并不能从其构成语素义的意义推导而来。

  (三)义项:(1)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2)一个词的几个义项之间应该有可以感觉得到的联系,否则这些不同的义项就只能属于不同的词。

  (四)义素:义素是由分析义项得到的词义的语义特征叫做义素,又叫语义成分、语义原子。义素是理论分析的结果,是一种不与语音形式相联系的抽象的语义单位。

  二、词义的聚合关系

  (一)单义词和多义词

  1、只有一个义项的词叫单义词,包含几个互相联系的义项的词叫多义词。

  2、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最初的那个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本义衍生出采的派生义,也叫引申义。

  3、多义词多义和本义可能—致,也可能不一致:多义词的多个意义中,总有一个是某个时期最常用最主要的,这个意义叫基本义。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

  (二)同义词和反义词

  1、 同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同义词可以分为等义词和近义词两类。反义词指一种语言或方言中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反义词又可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2、近义词之间的主要差别:

  (1)近义词之间的差别可以表现在词的理性意义上。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只是基本相同,所指范围并不完全重合;有些近义词概括反映的对象虽然相同,但在强调的重点、方面或达到的程度却有所不同。近义词在理性意义上的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语的搭配习惯,使近义词在用法上往往有所不同。

  (2)近义词之间的差别也可以表现在非理性意义即附加色彩上。如感情色彩不同、语体色彩不同或形象色彩不同。近义词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的差异会影响这些词的使用范围,使它们各有自己的运用领域。

  (三)语义场

  1、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2、语义场与语言中的上下位词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有些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如果后者所代表的事物可以完全包容在前者所代表的事物的范围之内,那么它们之间就有上下位的关系,其中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大的词叫“上位词”,所代表的事物范围小的词叫“下位词”。

  3、语义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系统性。一个语义场就是一个局部的词义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类属义素划定的意义领域被划分成若干块,并分配给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以一种互补的方式来对同一意义领域进行反映。语义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层次性。事物本身的分类是有层次的,因而反映事物类别的语义场之间也就形成了有层次的结构。若干较小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较大的语义场,若干较大的语义场可以集合成更大的语义场。

  三、词典和词语的释义

  1、综合性百科辞典:综合性百科辞典也称百科全书,详细解释了各学科和各方面的术语性词语。我国明代永乐年间编成的《永乐大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百科辞典。同时还有《中国百科大全书》、《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

  2、专科性百科辞典:称为学科百科辞典。这种词典收集解释某一学科的术语性词语,比如《语言学词典》、《经济学词典》、《化学词典》等。

  3、语文词典:语文词典是收集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这类词典用于说明词语的读音、书写形式、意义、用法等。比如《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

  第三节 句子的意义

  一、句义的种类

  (一)句子的语汇意义:词是句子的基本构成部分,句子中词的意义也就成为句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句子的语汇意义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句子中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二是句子中词语搭配所产生的意义。

  (二)句子的关系意义: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我们所说的关系意义。词语之间的关系意义可分为语法关系意义和语义关系意义。

  (三)句子的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就是语气意义。语气意义包括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意义。在语言中可以通过语调、虚词和语气副词等形式表达。二、句子的语义结构

  (一)论元结构

  1、如果排除句子的语汇意义和句子中由虚词、语序、句调等表示时态、语态、语气关系的各种语法意义,句子的抽象语义结构可以用一个“命题”来概括。“命题”就是指由一个“谓语”和若干个“论元”组成的一种“论元结构”语言中的“谓语”主要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和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谓语,语言中的“论元”主要是谓词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通常充当一个结构的主语和宾语。

  2、谓语是论元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可以对论元成分起到支配作用。一个论元结构中可以由多少论元以及可以有什么样的论元,都是由谓词的语义性质决定的。“降级论元结构”(降级述谓结构)指的是由一个论元结构充当上一级结构中论元的论元结构。一般来说主语和宾语都是谓语动词的论元,但如果充当主语或宾语的成分也是谓词,当然就也是一个论元结构。

  (二)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个或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句中某个成分的语义指向可以同句法结构关系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二)语义特征: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义,还需进一步注意句子中各个成分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包括两方面:一是“语义角色的特征”,语义角色包括施事、受事、结果、工具、材料、处所等等;二是“语义性质的特征”。

  三、句子中的歧义

  句子的意义可以分为三种,即语汇意义、关系意义和语气意义。这三种意义可以在一个句子中同时存在,彼此之间并不冲突,而是“分工合作”共同表达句子各方面的意义。如果在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甚至两个以上同一类型的意义,这些意义就会发生冲突,也就会使句子产生多种理解。这种同时存在两种同类型意义的现象就叫做“歧义”,这样的句子就是“歧义句”。

  (一)歧义的特性

  1.歧义是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即歧义以语言符号序列的同形为前提条件。

  2.歧义与语义的模糊性质和笼统性质都不同。

  3.歧义在理解上有难易程度的区别。

  (二)产生歧义的原因

  1、词汇歧义指由词汇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常见的词汇歧义有三种成因:

  (1)同音歧义。(2)同形异义。(3)一词多义。词语的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和一词多义都可能造成语句的歧义。

  2、组合歧义指由词语组合关系上的原因造成的歧义,又可分为语法结构歧义和语义结构歧义两类。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或不同的层次构造,就有可能造成语法结构歧义;如果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语义结构歧义。

  (二)消除歧义的方法

  1、歧义可通过上下文和情景语境消除。

  2、采用停顿、轻重音等手段消除歧义

  3、采用替换、添加和变换等手段消除歧义。

  【选择题】

  1.“成立”“建立”这两个词的词义区别主要是( )

  A:理性意义不同

  B:感情色彩不同

  C:语体色彩不同

  D:形象色彩不同

  答案:A

  解析:语义既包括“理性意义”也包括“非理性意义”。理性意义可以表达人们对主客观世界的事物和现象的认识,是语义的基本要素。非理性意义表达的是人们的主观情感、态度及语体风格等,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是语义的连带要素。“成立”指开始建立,通常指的是成立一个组织或协会;“建立”指开始成立或产生,指的是一种关系或一种言论等的提出及最终得以实行。由此得出这两个词是理性意义不同。
 

  第六章 语言的运用特点——语用

  第一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语用就是语言运用,指人们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对语言的实际运用。

  1、情境性:语言运用离不开具体的使用环境,包括交际双方言辞构成的上下文语境和非言辞的主客观因素构成言语环境。语境既是语言符号组合的制约因素,同时也为语言符号在组合中获得新的意义提供了可理解、可接受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语境也是语言使用的客观条件。

  2、社会性:语言运用本质上说是一种与他人密切相关的社会行为,具有社会性。交际双方不论是在表达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要遵从社会习惯和使用规范,而且彼此要相互配合。

  3、规约性:语言运用过程必须遵从语言使用的社会习惯和表达规则,按照社会的行为规范行事,同时还要遵守语言的使用规则。语言的结构规则包括语音的发音规则、语法的结构规则、语义的组个规则等。

  二、语用研究的范围

  专门研究语言运用的学科是语用学。语用学研究的语言问题包括三个方面:(1)语言的发出者和理解者(说话人和听话人)(2)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的场合、对方的双方或上下文语境)(3)语言在语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和附件意义。

  第二节 语境和语句的意义

  一、语境的类型

  1、言内语境:与话语内部的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又称上下文语境,指语言表达中的前言后语或上下文

  2、言外语境:与话语外部的非语言要素相关的语境,指与言语交际活动相关的时间、空间、场景等交际情境和社会情境,与交际主体相关的人际环境和与话题相关的知识背景等。

  3、语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言内语境”,广义的语境则包括了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语用学采用广义。

  4、语境意义不是语言意义。语境的构成涉及语言要素和非语言要素。语言要素会产生一般的、稳定的语义,非语言要素则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作用下产生个别的、临时的意义,通常叫做语境意义。“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主要就是指“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而语言的意义又大致可以分为“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语用意义”)、“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等。

  二、语境和语句意义

  (一)言内语境的作用:话语内的上下文语境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着明显的制约作用,言内语境不仅有助于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基本意义,有助于理解语言表达中词句的一些变化,补出隐含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消除歧义。

  (二)言外语境的作用

  1、用来解释词语和句子的具体所指意义。

  2、用来解释特殊词义和句义 。

  3、用来解释不但超出了词语的义项义和句子的命题义,而且需要揣摩才能理解的背后意义。

  三、语境和词语所指

  (一)指示词语和指示意义

  1、指示词语:人称代词、指示代词、时间名词、地点名词以及有些语言中的定冠词

  2、指示词语的指示意义:以一个言语活动的各个要素(说话者、说话时间、说话地点)为参照才能确定的某些词语的所指意义。

  3、指示意义的类别:主要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有的学者还提出了“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二)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1、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 :是指任何语言的语汇意义都是抽象和概括,只有进入到具体的语境成为谈论的对象或发生关联时,才会有具体的所指意义。

  2、理解一般名词的指称意义,注意区分:

  有指:名词有指称性; 无指:名词没有指称性(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指称); 任指:有指名词与任意的一些或某些对象

  联系的指称; 全指:有指名词与某类对象的全体联系的指称; 定指: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

  联系的指称; 不定指:至少是听话人不知道的有指名词与某个或某些对象联系的指称。

  第三节 会话准则和会话含义

  一、“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

  (一)“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为确保交谈双方相互配合而遵守的语用规则。

  1、质量准则:要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无根据的话。新闻发言人

  2、数量准则:提供的信息要适量,不多也不少。回答别人问路

  3、相关准则:要说跟话题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法庭辩论

  4、方式准则:说话要清楚明了,简洁有条理且无歧义。领导讲话

  (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指出于互相尊重的需要,双方在言语交际中应该遵守的语用规则。

  1、得体和慷慨:会话中尽量避免有损于他人和有利于自己的表述

  2、赞誉和谦逊:会话中尽量少赞誉自己,要多赞誉对方。

  3、一致和同情:会话中尽量减少或避免与对方出现分歧和对立,增加相互的一致性和共同点。二、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

  (一)被迫违反或放弃会话准则

  1、说话人在某些场合或条件下只能迁就一种会话原则而放弃另一种会话原则,一般是“礼貌原则”优先“合作原则”。

  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先的会话准则(合作原则/礼貌原则) 。一般交际“礼貌原则”优先;重要工作交际“合作原则”优先。

  (二)故意违反会话准则产生的会话含义:说话人故意违反会话准则来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或者说是在语句背后还暗含其他意义,即说话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语用学把这种语句背后暗含着的意义叫做“会话含义”。

  1、违反数量准则产生会话含义:信息不够或过多。

  2、违反真实准则表达会话含义:隐瞒真实信息,故意说错 。

  3、违反相关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答非所问,另有所指。

  三、蕴含义和预设义

  (一)蕴含义

  1、概念: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即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是甲蕴含乙。蕴含的公式表示:甲→乙。

  2、蕴含义分为“衍推义”和“隐含义”两种。

  (1)衍推义: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从逻辑的角度讲是充分不必要关系。即:如果 A 句真,B 句也真;如果 B 句假,

  A 句也假;如果 B 句真,A 句不一定真。

  (2)隐含义:不是句子固有和稳定不变的含义,即:如果 A 句为真,B 句一般也为真;如果 B 句为假,A 句仍可能为真。隐含义的两个特点:可消除性(即在特定语境里可以被推翻);可追加性(即可以明确地不出来)。

  (二)预设义

  1、概念 :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通常情况下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同蕴含一样,一个句子的意义可以通过预设关系与其他句义联系在一起,使这些句义成为这个句子潜在的意义。

  2、预设义的性质介于蕴含义的衍推义和隐含义之间:

  (1)预设义跟推衍义一样不可追加,否则会语义重复;

  (2)一般情况下简单肯定句的预设义不能像隐含义那样明言消除的,否则会前后矛盾。

  第四节 言语行为

  一、言有所为

  1、言语行为:指说话人通过语言来实施的行为,这些行为可以引起听话人作出某种心理或行为上的反应,实现某种社会交际功能。即说话本身就是在做“建议、劝告、请求、命令”这些事,这种通过语言形式来完成交际的行为就是语用学中所说的“言语行为”。

  2、言有所述:以言叙事,即一般的叙述句,例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言有所为:以言行事,即施为句,例如:我宣布大会现在开幕。

  二、言内、言外和言后

  1、言内行为(述事行为):指“说话”行为本身,语言形式传递信息。

  2、言外行为(行事行为):指通过说话来实现说话者意图的行为。

  3、言后行为(成事行为):指说话带来的效果。例如:我将尽最大努力考上研究生。

  三、直接与间接的言语行为

  (一)直接言语行为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的言语行为,与句子类型和词语的选择关系密切相关。

  (二)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指说话人的意图不是由话语的字面意义直接表示出来的言语行为,往往是用一种句子类型来表达另一种意图的言语行为。有规约性和非规约性两种间接言语行为。

  【选择题】

  1.下列语义关系,只发生在不同句子之间的有()

  A:指向关系

  B:结构关系

  C:蕴含关系

  D:预设关系

  E:歧义关系答案:CD

  解析:预设义:指句子包含的某个背景信息,不在句子断言范围内。比如“他哥哥在北京上大学”,包含“他有哥哥”的意思,这是预设义,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预设关系。

  蕴含义:通常情况下是指说出的话中包含着其中某个词语的上位义或整体义,比如“他踢了小张的腿”,其中包含了“他踢了小张”的意思,后者是蕴含义,这两个句子之间存在蕴含关系。
 

  第七章 语言的书写符号——文字

  第一节 文字概说

  一、文字的性质和作用

  (一)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语言的语音符号的一种转换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文字的出现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任何语言都是先有语音,才有文字,语音是“听、说”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写、看”的语言符号系统。文字是在语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书写(视觉)符号系统,是一种附属性的符号系统。

  (二)文字的作用

  1、弥补了语音的时空局限;

  2、保存了人类的宝贵经验;

  3、文字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

  4、文字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二、文字和语言的关系:(1)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有一定影响,特别是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单位作为字符代表的对象,与语言的特征是分不开的。(2)语言的特点对文字的特点的影响不能绝对化,因为同一类型的语言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以及同一语言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类型的文字系统的实例并不少见。

  三、文字和书面语:文字与书面语也有密切关系,书面语是用文字符号记录的语言形式,只是一种符号或者说是一种工具,但文字并不等同于书面语。

  第二节 文字的形式和类型

  一、文字的形式

  (一)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

  1、单纯字符是指不能再分解的字符;复合字符是指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更复杂的字符。

  2、传统上把汉字的单纯字符称为独体字独体字是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它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3、单纯字符和笔画的区别:(1)字符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书写符号,单纯字符是不能再分解为更小字符的字符。(2)笔画不是字符,而是组成字符的直线、折线或曲线,它们跟任何语言单位都没有联系。

  (二)意符、声符和记号: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文字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是“意符”;跟语音没有联系的字符是“声符”;而跟语音、意义都没有联系的字符就是“记号”。

  二、文字的类型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系统,具有层级性。从文字的字符和语言中什么样的语言单位相联系的标准来划分,文字可以分为音素(音位)文字、音节文字、语素文字、词语文字等。

  2、根据文字的字符是否与语言的语音单位或语义单位相联系,文字大致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类。汉字也可以称为意音文字。

  3、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其中”音“可以是”音素(音位)“这一级语言单位,也可以是”音节“这一级语言符号;表意文字中的“意”,实际上指音义结合层的各级语言单位,理论上可以包括“语素、词语、词组、句子”四级。

  第三节 文字的起源和演变

  一、文字的起源

  1、我国有种说法,认为文字起源于“结绳”;一般认为,文字起源于图画和契刻。

  2、形成文字的条件是:离散性、音义结合性、组合有序性。

  二、文字的演变

  1、文字从最初的图形契刻符号,演变成象形字符,再到形成表意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字符,再到出现表音字符,表音字符中又从表音节的字符到表音素(音位)的字符,肯定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和复杂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从象形符号演变为表意的字符或兼表意和音的意音字符,以及从表意字符或意音字符演变为纯粹表音的字母字符。2、腓尼基文字是最早的字母式表音文字,腓尼基文字中只有辅音符号,不写出元音符号,因此后来一直被称作“辅音音素(音位)文字”。

  3、辅音字母的创造者是腓尼基人。

  三、文字发展的规律

  (一)自源文字和他源文字:自源文字是自己独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字,古代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创造)、古埃及文字、中国的甲骨文都是典型的自源文字。他源文字是借用其他文字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文字,腓尼基文字、印欧语系的字母文字都是典型的他源文字。自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一定是表意的,他源文字最初的字符都是表音的。现在仍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是汉字。

  (二)“三阶段说”

  1、第一种说法是文字的发展从低级到高级分为:①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②音节文字;③音素(音位)文字。

  2、另外一种说法:①文字符号的形式是从图形-字符-字母;②符号代表的语言单位是从词语-音节-音素;③文字表达的方式是从表形-表意-表音

  (三)“两方向说”:两方向说:有学者认为文字不存在高低优劣,“表音”和“表意”只是文字发展的“两个方向”。像汉字这种至今唯一存活的自源文字则可以或必须在意音文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意化方向发展。

  第四节 汉字和汉字改革

  一、汉字的特点

  1、汉字和没有形态变化的汉语基本适应;2、每个汉字都有意义,而且形、音、义统一;3、汉字字形不跟着读音改变,具有超

  时间空间性;4、汉字虽是意音文字,但缺乏完备的表音系统;5、汉字的字符数量繁多,字形结构也过于复杂。

  二、汉字的演变

  1、汉字总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主要体现在字体的演变和字形的简化上。

  2、汉字的产生和演变:一是从象形发展到表意,即从象形字发展到指事字、会意字;二是从表意发展到表音或兼表意和表音,即产生形声字。

  3、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现代汉字,在字形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只是文字字体的演变,不是字符的演变。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和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几个不同的字体阶段。其中甲骨文和金文是同时代的,只是使用场合和书写材料不同字体,小篆是经过秦始皇时代“书同文”规范化的。

  三、汉字的改革

  目前我国对汉字的改革主要是从定量、定形、定音等几方面进行:

  1、找出汉字中所有有用和常用的字,剔除没用或罕用的字(定量),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录汉字 3500 个,其中常用字 2500个,次常用字 1000 个。

  2、汉字的写法要尽可能简化,汉字的字数要尽可能减少(定型) ,包括推行简化字和废除异体字两个方面 秦始皇的“书同文”实际也就是对当时六国文字中大量异体字的整理,。

  3、统一汉字的读音和采取给汉字标音的辅助手段。其中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定音”,另一个方面是要给汉字“拼音”。

  【选择题】

  1.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

  A:笔画

  B:字符

  C:偏旁

  D:部首

  答案:B

  解析:字符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各种文字和符号的总称,一个是指文字最基本的单位。
 

  第八章 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一、语言的产生

  (一)语言的起源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源说”,即“神授说”;二是“自源说”,即“人创说”。“人创说”认为语言是人类自己创造的。“人创说”从不同角度又有不同的假设。根据发生本源的不同有“感叹说”“模声说”“手势说”“劳动叫喊说”等。

  (二)关于语言产生条件和方式的假说语言产生的三个条件:1、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2、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3、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二、语言的发展

  (一)语言发展的表现

  1、语言发展首先表现在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语言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上。这种发展通常是缓慢渐进的。

  (1)语音:语音的发展演变最为明显。(2)语汇:语汇的发展演变跟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3)语义:语义的发展演变在词义上表现得比较明显。(4)语法系统比较稳定,但也在发生缓慢的变化。

  2、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1)社会原因:第一,社会进步推动语言发展; 第二,社会的分化和统一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 第三,社会的接触推动语言的发展。 (2)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推动语言的发展。

  (二)语言发展的特点:1、渐变性:2、不平衡性
 

  第二节 语言的分化和统一

  一、社会分化与语言分化

  1、一个统一的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在地域上逐渐分化为若干个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部分,这可以叫做“社会的地域分化”;

  2、在一个统一的社会内部因阶级、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特征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集团(又叫做“社群”),这可以叫做“社会的社群分化”。

  3、在这些社会分化的作用下,一个统一的语言就可能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社会的地域分化会导致语言的地域分化,在一种语言的内部形成不同的“地域方言”;进一步还可能在一定的社会政治历史条件下使一种语言的方言发展成为不同的“亲属语言”。而社会的社群分化则会导致语言的社群分化,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

  (一)地域方言: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就叫做“地域方言”。方言之间在语音、语汇、语法上都会有一定差别,但由于不同的方言都是从同一个语言分化出来的,因而不论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也总会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点,在语音上也会存在有规律的对应关系,叫做“语音对应关系”。

  (二)亲属语言:方言形成后,如果社会由不完全分化走向完全分化,分裂成几个各自完全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的社会政治地位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由一种语言的分支转变为各自独立的语言。这种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就叫做“亲属语言”。亲属语言一定具有共同的来源,这些语言之间的历史同源关系就称作亲属关系。

  (三)社会方言:在一个处在同一地域的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变体就称为“社会方言”。行业、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有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促使形成社会方言。社会方言中最典型的就是“行话”。
 

  二、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

  (一) 社会统一与语言统一的关系:语言不仅会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还会随着社会的统一而走向统一。语言的统一有两种情况:一是一种语言逐步消除方言分歧而走向统一:二是几种不同的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

  (二)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条件:现代经济社会打破了各地区之间相对隔绝状态,各地区人民出于生产、贸易和消费的需要,彼此之间交际日益繁盛,并且随着科学的进步,交通和通信业越来越便利。由此,方言间的分歧和差异不断缩小,语言统一的步伐明显加快。

  (三)方言走向共同语的方式:在共同语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根据语言的实际情况为共同语规定一套规范,也就是共同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的明确标准,这套标准可以告诉人们什么样的话才是共同语。一种语言的共同语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种作为共同语基础的方言叫做“基础方言”。比如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主要出于政治上的原因),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若作为语法规范,只有符合这些标准的话才算是普通话。
 

  第三节 语言的接触和影响

  一、语言的借用

  (一)语言借用现象:语言借用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战争冲突、移民杂居等各种活动都会是使不同的民族和社会发生接触,这种社会接触又必然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而语言接触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种的语言用了那种语言的成分,那种语言用了这种语言的成分,这就是语言的“借用”现象。

  (二)语言借用形式词语的借用:语言成分的借用中最常见的、最突出的是词语的借用,也叫作“外来词”。注意借词和“意译词”不同,“意译词”是用本族语言的构词材料和规则构成新词,并把每个词的意义翻译过来。借词也不同于仿意词,仿意词是用本族语言的语素逐个对译外语原词语素造成的词。

  二、语言的并存:语言的“并存”也就是所谓“双语现象”,双语现象是指一个言语社团的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双语并用的现象,而不是指个别人使用双语的现象。从根本上说,双语现象是不同社会、不同言语社团相互接触的结果,双语现象可能长期、稳定地存在下去。
 

  三、语言的转用

  1、概念 :“语言转用”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也称之为“语言替换”。语言转用必然要经过一个双语阶段,没有这个阶段,语言转用就不可能实现,因为只有双语这种形式才能保证在从使用本民族语言向使用另外一种语言的过渡中,不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中断。

  2、产生 :(1)语言的转用与民族(部族、部落)的融合密切相关。(2)同数量占优势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地区,形成杂居的局面,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保持密切的联系,只有在这种条件下,语言转用才有可能发生。(3)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哪一方发生语言转用,哪一种语言能够替代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主要取决于使用者在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和人口数量上占优势。

  四、语言的混合

  1、概念 :语言混合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融合现象。不是一种语言战胜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两种语言“拼凑”成一种混合语。

  2、形式 :(1)洋泾浜语 :洋泾浜语是母语不同的人在相互交往时所使用的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混杂而成的交际工具。

  (2)克里奥耳语 ::克里奥尔语是由洋泾浜发展而来的语言,又称为“混合语”。当人们把洋泾浜当成某一社会的交际工具,称为人们的母语,一旦发生了这种语言社会地位上的变化,洋泾浜就转为克里奥耳语。它是作为某个社会群体的母语来使用并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混合而成的语言。
 

  第四节 语言的规划和规范

  一、语言规划和规范的主要内容

  (一)语言规划的特点:1、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专门机构来实施的;2、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影响遍及千家万户。

  (二)国家官方语言的确定:一个国家在选择官方语言时应选用国内多数人使用的语言,或者是国内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因而较有影响的民族的语言。如果确实没有符合条件的,那么可以选择几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

  (三)民族共同语的推广和规范:建设一种民族共同语涉及推广和规范两方面的工作。建设民族共同语首先是需要“推广”,其次还需要“规范”。我国也明确制定了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标准,即“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四)民族语言政策的具体内容:所谓“民族语言”,不是指一个国家的主体民族的语言,而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少数民族的语言。民族语言政策涉及的方面很多,但一般主要指一下两方面的内容:1、关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问题。2、少数民族的语言教育问题。
 

  二、树立正确的语言规范观

  (一)树立动态的语言规范观

  1、排除例外 :语言规范要有一定的标准,但也要注意排除标准中的特例现象。

  2、约定俗成 :由于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也是一种社会的习惯,因此语言的规范化应该从语言的社会角度去分析各种语言的利弊得失,不能不充分考虑各种语言想象和变化在社会公众中的使用情况,并在这个基础上做出判断和选择。

  3、兼容并蓄 :语言规范要在语音、语汇、语法等方面有一定的范围限制和标准规定,但也要适当吸收语言中新的成分和新的用法,特定情况下也要允许不同的语言成分和语法共存。

  (二)如何对待新兴语言现象

  1、对待“汉外混用”现象 :对这种现象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事,需要综合考虑语言的规范要求和社会上的使用情况。

  2、对待“网络文字”现象:可以采取相对宽容的态度,但在社会上和媒体上不应提倡这样的词语,提倡使用规范的汉语。

  3、对待“时尚词语”现象的态度:必须明确,新词语的出现是不可抗拒的,但有些现象并不利于汉语的健康发展应当坚决抵制。

  【选择题】

  1.下列关于语言发展演变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有( )

  A:稳固和发展都是语言必须具备的属性

  B:语言的演变发展不能采用突变的方式

  C:语言在不同地域的演变速度基本一致

  D:语汇的迅速发展会立即引起语音演变

  E:语法规则因地位重要而不易发生演变答案:CDE

  解析:

  1、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是一下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稳固和发展都是由社会交际工具这一语言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这两个互相对立的要求决定了语言一方面不能不变,另一方面变得不能过于加剧。

  2、不平衡性。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区域之间,语言的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不是一致的。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变化的联系各不相同,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其次是语音,最后是语音系统。新词语的产生和旧词语的消失一般不会引起语言成分类型格局的变动,因而也就不会立即引起语法规则的改变,而且汉语中这个语法规则并不会因为语汇的发展而在短时期内发生变化。不平衡性还体现在统一语言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向在不同地域的不一致 。
 

  第九章 语言的获得和学习

  第一节 语言和思维活动

  一、语言和思维活动的关系

  (一)什么是思维:“思维”大致有三个意思:一是“思想”,二是“思考”,三是“意识、精神”。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1、起源和发生的先后问题 :

  (1)思维和语言相互独立,虽然思维要用语言来体现,但二者有各自的内容和形式。思维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等。语言的内容是意义,语言的形式是语音和词、词组、句子等。

  (2)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而且思维活动必须运用语言才能进行,即使说思维要借助语言来进行,二者也不一一对应。

  (3)先有思维后有语言,思维决定语言。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则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2、范围和功能的对应问题:

  (1)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是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这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表象思维”,即能够在人的大脑中唤起表象并在现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活动。

  (2)理性思维 :也叫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主要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活动过程。

  (3)发散思维 :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

  3、地位和作用的主导问题 :大多数人认为,思维起主导作用,思维决定语言。虽然语言对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这种影响,更不能说语言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萨丕尔和沃尔夫(“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被称为“语言相关论”。
 

  二、语言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1、语言可以帮助完成认知过程。

  2、语言可以储存认知成果。

  3、语言可以增强认知能力。
 

  第二节 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什么是“语言获得”

  (一)“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内涵

  1、语言获得 :语言获得从字面上说就是“得到”。更准确地说,“语言获得”指的是语言作为一种能力不完全是从别人那里学习“得到”的,而是人本来就具有某种语言能力,也就是通过某种生物遗传机制和大脑内在的作用,才能真正得到。

  2、语言学习 :语言作为一种能力并不完全是靠天赋或者遗传得到的,最终还是要通过长期的努力学习才能掌握,或者说是需要后天的一些条件,们才能完全得到。

  (二)“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的联系

  1、语言获得和语言学习这两种途径是交叉作用、相辅相成的。语言获得主要是指一个人开始形成自己母语的过程,或者说是儿童时期掌握语言的过程。语言学习主要是指一个人在稍大一点以后在学校进一步学习母语及学习外语的过程。

  2、二者的差别: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直觉习惯和自我强化等内在创造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获得主要是一种心理现象更多的需要从语言心理的角度来研究,而语言学习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练习等外在形式来完成的,因此,语言学习较多涉及“教”和“学”的问题,更多的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研究的。
 

  二、“语言获得”的过程

  (一)非自控阶段:非自控阶段是指婴儿出生后的前 6 个月。婴儿出生到 1 岁左右属于“语言前阶段”,或叫“语言准备阶段”,

  (二)咿呀学语阶段:咿呀学语阶段是指孩子 6 个月到 1 岁左右,属于儿童的语言前阶段。

  (三)单词句阶段:单词句阶段是指儿童 1 岁到 1 岁半左右。最初的语言阶段叫做单词阶段,从单词句阶段开始,儿童就进入了真正的“语言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实际上就已产生了最早的语言能力,即通过词语来表示意义。(四)双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是指开始于儿童 1 岁半到 2 岁多期间。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说话,标志着儿童产生了最早的语法能力。

  (五)简单句阶段:简单句阶段是指从儿童 2 岁到 2 岁半以后开始进入多个实词相互连接。这个阶段儿童还没有掌握语法系统。

  (六)复杂句阶段:复杂句阶段是指 5 岁左右的儿童开始能够正确使用虚词和形态变化,于是就进入儿童语言获得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即虚词与实词相连接的阶段。

  三、“语言获得”的条件

  1、偏重于外部条件的解释,虽然承认人天生具有一部分生物遗传的语言功能,但儿童获得语言的主要条件是后天的语言环境和语言教育,代表学说是“模仿说”和“强化说”。

  2、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虽然不否认后天的语言环境对儿童语言获得的影响,但更强调儿童语言获得主要是由先天的生理条件和大脑的遗传机制决定的,代表学说是“天赋说”和“认知说”。
 

  第三节 语言学习的类型

  一、第一语言学习(母语学习)

  (一)注重掌握语言基本知识(二)注重培养各种语言能力

  (三)注重提高文化和文明素质

  二、第二语言学习(外语学习)

  (一)从基础语言知识学习入手:与母语学习相比,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入手学习另一种语言是第二语言学习的主要特点。

  (二)母语与第二语言时常交叉干扰

  1、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帮助:(1)母语和外语都会有一些相同的现象和规则。(2)母语和外语都会反映一些相同的客观事物和思想认识。

  2、母语语言知识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1)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会有母语的依赖性和语境的破坏性。(2)第二语言学习中会受到母语思维和母语文化的干扰。

  (三)易受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1、"中介语"现象: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系统,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中介语的三个基本特征:可塑性、动态性、系统性。中介语在学习的初期发展较快,越到学习后期发展就越慢,后面这一阶段称作外语学习的“高原期”。

  2、“语言迁移”现象:语言迁移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外语时,常常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规则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现象。

  3、在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学者常用“翻译法”和“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 学说影响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两种教学方法。

  【选择题】

  1.发散思维(外思维)活动不包括( )

  A:记忆

  B:情感

  C:意志

  D:美感

  答案:A

  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求异思维,指大脑在进行思维活动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途径思考所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是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都是发散思维的表现。
 

  第十章 语言与文学写作

  第一节 文学写作中的词句锤炼

  一、文学写作和选词用句:在文学写作中“美”与“准确”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即文学写作所使用的词句既要优美又要准确。

  二、词语的锤炼:一是选择锤炼词语的基本要求,二是选择运用词语的主要方法。三、句式的选择:文学写作中选择句式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长句和短句、肯定句和否定句、称述句和疑问句、常句和变句。
 

  第二节 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

  一、修辞格

  1、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比喻离不开本体和喻体,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喻的事物。比喻的类型有:明喻、暗喻、借喻。

  2、借代: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

  3、比拟:比拟是把一种事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描绘,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拟人是把事物当做人来描述说明,拟物是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物体来描述说明。比拟在文学写作中的作用是使情感表现多样化,使事物描绘形象化。

  4、夸张:夸张就是故意“言过其实”。有“夸大类夸张”和“缩小类夸张”之分。

  5、双关:双关从字面看就是一句话或一个词语包含了两个意思,在这两个意思之中说出的是一种意思而实际要表达的则是另外一个意思,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利用同音词造成的双关叫“语音双关”;利用多语义的是“语义双关”。
 

  二、其他修辞方式包括:岔断、倒置、转移、干涉、降格等。
 

  第三节 文学写作中的语言形式

  一、文学写作和语体

  1、口语语体就是“像说话“一样的文章语体。可以划分为:谈话体、演说体、讨论体。

  2、书面语体是规范性最高,抽象化程度最高,也最正式的语体形式,可以划分为:宣传体、科学体(最典型的书面语体)、应用体。

  二、语言形式的规则

  (一)语句的形式特色

  1、对偶和对偶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对偶句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2、排比和排比句: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排比句是一种整句句式,必须是三句或三句以上的多句。

  3、叠用和反复句:

  (二)韵文的语言规则

  1、韵感:是说语句要有音乐感 2、韵味:是指诗歌语言更需要讲究音色的和谐押韵 3、格律:用于特定类诗词

  【选择题】

  1.“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采用的修辞是( )

  A:比拟

  B:夸张

  C:比喻

  D:借代

  答案:D

  解析:

  借代涉及被代表的事物和用来做代表的事物两个部分,前者是本体,借体是后者,借体是用本体的特征或本体的一部分来“做代表”,题目中的例子属于借代中的专称代通称,用“李公朴”这个专称来代指这一类人。
 

  第十一章 语言与民族文化

  第一节 语言就是一种文化

  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民族文化有一定的推动力量,可能影响语言的形式。第二节 从语言现象透视民族文化

  一、语言文字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民族的文化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语言文字不仅能够保留历 史文化的印记,还能够深刻地反映当代文化的变迁。比如:“吉祥话”(吉祥话从正面说一般就是靠“词语谐音“来”讨口彩“。)、“称谓语”(亲属称谓、社会称谓,或分为面称、旁称、自称、谦称、敬称等。)、“广告语”等。

  二、语言文字表现民族文化的互动:文字兴替、方言分化、词语借用(借词或外来词是一种语言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等语言文字现象,就不但记录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过程,其本身也都是民族文化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选择题】

  1.古代称‘翁婿’为‘舅甥’,反映出远古就存在()

  A:群婚制度

  B:族外婚制度

  C:婚内族制度

  D:血亲婚制度

  答案:B

  解析:

  从周代称‘翁婿’为‘舅甥”来看,这固然直接和姬、姜两姓世代互结婚姻有关,但也反映出远古就存在族外婚制度。
 

  第十二章 语言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一、语言学理论和语言学应用:专门研究语言在各个领域中实际运用的语言学分支叫做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语言学的应用以语言学的研究为基础。2、语言学的应用与语言学理论之间的关系。

  3、语言学的应用和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
 

  第二节 生命科学和人的语言能力

  (一)大脑的单侧化现象:大脑的单侧化现象是指人的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大脑左右两个半球并不是完全对称的,不但大小

  略有差别,分工也不同,左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语言和抽象的思维活动,右半球的一定部位掌管与语言无关的直观动作的思维活动。

  (二)大脑左半球分区掌管语言

  1、布洛卡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布洛卡失语症”2、威尔尼克区受损伤而造成的语言障碍就叫做“威尔尼克失语症”3、“失写症”4、“失读症”

  (三)大脑具有语言遗传机制:语言遗传机制也叫“语言获得机制”。

  (四)大脑的语言功能受临界期限制:大脑语言功能的“临界期”是指大脑的单侧化,现在一般认为临界期是 12-13 岁。
 

  第三节 信息科学和语言信息处理

  机器自动翻译:机器自动翻译是指通过计算机把一种语言自动翻译成另外一种或多种自然语言的信息处理技术。

  1、按自动化程度的不同,可分为自动机器翻译和辅助机器翻译;

  2、根据处理对象的不同,可分为文本翻译和语音翻译;

  3、从翻译层面看,及其翻译分为四层:一为语汇平面翻译;二为句法平面翻译;三为语义平面翻译;四为语境平面翻译(语境平面最难突破)。

  1.语言教学理论属于( )

  A:普通语言学B:应用语言学

  C:理论语言学

  D:文化语言学

  答案:B

  解析:语言学应用与语言学理论相互密不可分。公认的最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语言教学。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官网搜索

湖南自考本科网最新资讯

湖南师范大学自考报名